以色列跟伊朗之间的争端似乎正在继续,而美国也已经正式介入了这场战争之中。
自从21世纪开始,几乎每一年,美国都被卷入到了海外冲突之中。 这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毕竟,美国的政客们总是在承诺要“让军队回家”,或者说他们更希望实现所谓的“全球和平”。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场游戏里的真正赢家和输家,你会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因为,全世界都认为战争是一场悲剧,但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在背后悄悄赚得盆满钵满。就在以色列空袭伊朗后的几天里,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和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等防务巨头的股价迅速飙升。而且,这可不是某种“孤立事件”,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
2022年,当俄乌战争爆发时,某家军工企业的股价暴涨了35%。2024年7月5日,当以色列突然突袭约旦河西岸时,它们的股票又猛涨近30%,让公司的大股东们狂赚数十亿美元。事实上,2024年成了美国军工企业史上最赚钱的一年之一,这一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但是,当这些企业的利润冲上天的时候,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却面临完全不同的处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利率持续升高,家庭预算被压得喘不过气。
与此同时,政府的优先级一目了然: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而国内项目却被削减了630亿美元。显然,战争确实在让一些人变得更加富有。但那些人既不是普通民众,也不是冲锋在前线的士兵。
也许你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战争肯定会让军工企业发财嘛。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就会发现一个更可怕的真相,这个系统本身就是一台精心设计的“印钞机”,保证财富源源不断流向他们的口袋。
那么,为什么战争会超级赚钱?
今天,美国政府预算的13%用于军事。乍一看,这似乎是“必要之举”,毕竟,政府必须保护公民免受外部威胁。但如果把视野拉远,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就会浮现出来。经过多年的演变,一个盘根错节的体系已经完全形成,它将军工承包商、政策制定者、说客和媒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体系不仅仅是被动回应威胁,它还在塑造人们对威胁的认知,并且影响政府的反应方式。
要理解这套机制,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个现代世界中最强大、却最不为人所知的力量,它就是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那么这个军工复合体,它是怎么运作的?像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公司(Raytheon,现为RTX)、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这样的企业,它们的运作方式跟普通公司完全不同。
它们不向普通消费者卖产品,也不在自由市场上竞争。它们直接把武器卖给政府。而美国政府似乎对购买军火这件事乐此不疲。2023年,美国在军事上花了8770亿美元,这比接下来排名第2到第10的国家加起来还多。而在这笔巨额预算中,超过一半的钱流向了私营的军工承包商。谁能拿到这些合同,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就像其他任何企业一样,这些公司也需要持续的需求来维持运营。
但在军工行业,需求的增长往往与战争直接挂钩。而且,这种需求不仅仅只来自战场,很大程度上,它也受媒体报道的影响。在一个健康的自由市场里,比如餐饮业,公司之间会竞争,谁能做出更美味、更健康、更便宜的食物,顾客就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它。
但是,军工行业完全不同。这些公司不是在竞争,为人们做出更可口的美食,而是在竞争卖出更多的武器。而且,他们优化的结果不是为了让顾客满意,而是让冲突加剧。世界越动荡,他们拿到的合同就越多。
2024年初,由于以色列对导弹系统的需求,洛克希德·马丁的销售额暴涨了14%。而且这并不是个例: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追加了800亿美元的国防合同,全都流向了这些私营军工企业的口袋。这些公司靠战争、动荡和恐惧盈利。单单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世界上还有很多行业,也会因为某些坏事的爆发而获利。
但在这里,情况有点不一样:这些公司不仅仅是坐等冲突发生,他们还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游说政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卖出更多武器。仅在2022年,国防行业在华盛顿的游说开支就超过了1.3亿美元,平均每天烧掉35万美元来影响政策。
游说就是影响力。那这些钱到底买来了什么?看看白宫的人事安排,你就能明白:马克·埃斯珀(Mark Esper)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曾任国防部长,而他在此之前的工作是雷神公司(Raytheon)政府关系副总裁,也就是他们在华盛顿的首席说客。这并不是个例。超过50%的五角大楼高级官员在离开政府后,都会进入军工企业工作。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政府不断增加国防预算,把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私营军工企业的口袋里。
而且,这些公司不仅仅是在直接游说。他们已经深深嵌入到整个政治体系,从选举资金、智库、到媒体机构,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首先,军工企业资助政客;然后,这些政客上台后,又投票支持扩大军事预算;最后,钱回到军工企业,循环继续。这些军工公司拿到巨额合同之后,就有能力继续给政客们输送更多的资金。而一旦战争真的爆发,那简直就是超级大奖。
过去几十年里,这个循环推动了美国军费开支的疯狂增长。按通胀调整后计算:2000年代初,美国每年军费开支大约是4000亿美元;而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几乎翻倍,涨到7000亿美元。军费开支已经成了美国财政预算的“固定项目”,以至于大多数人几乎察觉不到。即便有人注意到了,也总能听到那些熟悉的理由:“强大的军队可以保卫国家安全”;“国防合同能创造就业机会”;“武器制造支持了地方经济”。说实话,这些说法并非全无道理:美国的军工行业雇佣了超过2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1%左右。
在一些地区,国防合同确实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政客们每次为预算增长辩护时,都喜欢拿这些好处当作理由。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背后的核心逻辑:当利润和冲突绑在一起时,这套激励机制就会朝着危险的方向扭曲。因为,一旦“稳定的局面”导致收益下降,而“动荡的战争”却能带来巨额的收入,那么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在奖励混乱。
回到当下,这种循环并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正在现实中上演。此刻,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正在全面升级:伊朗向以色列阵地发射无人机;以色列则通过精准空袭进行反击;美国也开始介入,他们打着“威慑”和“地区安全”的旗号。向该地区部署航母战斗群和防空系统。
结果呢?军工股再次大涨:雷神公司(Raytheon)是以色列“铁穹”导弹防御系统的制造商,他们的股价在短短几周内暴涨18%;帕兰泰尔技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军事科技的数据分析公司,它的股市交易量一夜之间翻了三倍,投资者疯狂涌入,押注政府将会签下一波新合同。而这一切,还在继续。每一枚导弹的发射、每一次部队的部署、每一个海外基地的维持,都意味着军工公司的利润在飙升。
而且,这不仅仅发生在美国。随着全球国防开支创下历史新高,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武器出口商,也都迎来了巨额收益,因为他们都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里加紧扩军。但除了那些抢眼的新闻头条和股市暴涨之外,这套系统还有一个更安静、但更深远的后果,它影响了几乎所有人,但却很少被人们提起。
战争,以及围绕它建立起来的庞大军事体系,代价是天文数字:如今,美国预算中有1/6被用于军事开支,成为政府最大的一块支出。平均下来,每一个美国公民每年要为军队支付超过2800美元。而这种花费并不是“理论上的代价”:每一美元花在武器系统上的钱,都是用降低医疗成本、修复破败的基础设施、或是支持那些辛苦养家的普通家庭的代价换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美国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但很多美国人却依然在为基本生活开销发愁,无论是住房、教育,还是医疗,都让他们压力重重。
这种军费开支结构,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循环:公共资金不断流向少数几家大型军工企业和它们的股东;普通纳税人负担合同资金;军工公司收割收益;而最终,获利最多的还是那群最富有的人。现实是,这套系统已经悄然演变成,只服务于少数关系紧密的集团,而牺牲的是其他所有人的利益。大多数人都把战争看作万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一种在外交失败后才会发生的极端选择。
但是,当你仔细审视战争背后的巨大利益时,这个画面就会慢慢改变。一个巨大的网络已经形成:网络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需要主动去推动战争;可一旦紧张局势升级、预算增长,他们全都能从中获得收益。所谓的“国家安全”,很多时候其实已经运作成了一台可靠的经济引擎。
当战争一次次爆发,另一边的这些公司,也一次次变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不是单纯的地缘政治问题,这是结构性问题。只要这种激励机制还存在,这个循环就不会停止。
此文完。#优质好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