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国男篮打沙特,比分牌上赫然写着98:10。
那场比赛,沙特全队得分加起来还没姚明一个人多。
20年后,当记分牌定格在93:88时,现场观众都捏了把冷汗——要不是沙特最后时刻连续失误,这比赛结果还真不好说。
比赛最后两分钟,场边的郭士强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珠。
他刚刚叫了本场比赛第七个暂停,可场上局面依然让人揪心。
15分的领先优势,硬是被对手一点点蚕食到只剩5分。
看台上有个老球迷忍不住嘀咕:"这球看得,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要说这场比赛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第四节那套三后卫阵容。胡明轩这场手感冰凉,7次出手全部打铁,可郭指导愣是让他打了32分钟。每当沙特球员在他面前轻松得分时,转播镜头总能捕捉到场边替补席上王俊杰欲言又止的表情——这位上半场独得10分的锋线球员,因为一次防守犯规,整个下半场都被按在板凳上。
"用人太保守了。"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直接抛出这个问题。郭士强的解释是:"年轻球员需要交学费。"可现场不少媒体人心里都在嘀咕:让状态火热的球员坐冷板凳,让手感冰凉的球员继续打铁,这学费交得是不是有点贵?
其实问题早在热身赛就暴露过。胡金秋和赵嘉义这对内线组合,防守端总是漏人。可到了正赛,教练组还是固执地沿用这套阵容。有篮球评论员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明知道鞋子磨脚,还非要穿着跑马拉松。"
比赛结束后,更衣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赢球本该是件高兴的事,可队员们脸上看不到太多喜悦。队长周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确实有很多需要总结的地方。"这话说得很官方,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场胜利多少有些侥幸。
翻看技术统计,有几个数字特别扎眼:篮板球输了8个,三分命中率只有28%,失误多达15次。这些数据都在提醒着:要不是沙特队关键时刻连续犯错,结局还真不好说。
资深篮球记者杨毅在赛后点评中直言:"现在打沙特都这么费劲,后面遇到澳大利亚、伊朗这些强队怎么办?"这个问题,恐怕连教练组一时半会都答不上来。
有意思的是,赛后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在球员通道里,几个沙特球员有说有笑,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刚输球的样子。有网友调侃道:"人家是虽败犹荣,咱们是虽胜犹耻。"
回看20年前那支男篮,姚明、王治郅、巴特尔组成的内线,在亚洲赛场就是无解的存在。如今呢?别说称霸亚洲,就连维持亚洲二流的位置都越来越吃力。青训断档、战术僵化、临场应变差,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场比赛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男篮的现状。赢球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胜利,到底能带来多少真正的进步?当终场哨声响起时,现场观众没有往日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沉默。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郭士强:"下一场会调整阵容吗?"他给出的回答是:"会根据对手特点进行部署。"这个外交辞令式的回答,让在场的记者们面面相觑。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需要调整的,恐怕不只是阵容那么简单。
离场时,有位老球迷的话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看男篮比赛,得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这话听着像玩笑,可细想之下,多少透着些无奈。当赢球都赢得这么提心吊胆时,或许真该好好想想:中国男篮的路,到底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