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李在明面临选择!对华示好不到12小时,鲁比奥宣布取消对韩访问

发布日期:2025-07-10 17:11:27 点击次数:137

7月3日上午,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就职满月记者会上郑重宣布:“将尽快改善韩中关系”,强调中国是韩国“重要贸易伙伴及半岛问题关键方”,誓言扭转尹锡悦时期恶化的双边关系。

然而不到12小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通知韩方:取消原定7月8日对韩国的访问,理由是“美国国内局势”——尽管他仍将如期参加7月10日的马来西亚东盟外长会议。

这场精准到小时的“外交报复”,瞬间点燃韩国外交界的猜疑:李在明的对华示好,是否触碰了美国的红线?

李在明自6月4日就职起,便以“国家利益优先的实用主义”为外交核心,试图在三大矛盾中寻找出路。

韩国半导体出口的60%、汽车产业的40%依赖中国市场,李在明直言“修复中韩关系是经济刚需”。

但美国白宫早在6月3日便警告“警惕中国干预民主国家选举”,暗示韩国勿脱离反华阵线。

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将军费提至GDP的5%(现为2.7%),被韩方以“国防预算自主权不容谈判”强硬回击。

7月9日关税谈判大限将至,美国要求韩国开放农业市场并削减对华芯片出口,李在明却称谈判“非常困难”,消极态度激怒美方。

李在明已暂停边境对朝扩音广播,呼吁“对话合作开启和平之路”,朝方迅速回应“超出期待”。

美国却联合日本在年初举行战略轰炸机参与的三方军演,被朝鲜斥为“挑衅导致地区局势恶化”。

这场“走钢丝”的难点在于:中朝希望韩国“脱美”,美国则要求韩国“选边”。

鲁比奥取消访韩绝非偶然,而是美韩矛盾长期发酵的必然。

特朗普设定的7月9日关税豁免截止日临近,而韩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80亿美元(2024年)。 美方要求韩国开放农产品市场、限制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李在明却拖延谈判,甚至派议员代表团赴华洽谈AI与半导体合作。 取消访问实为“最后通牒”。

就在李在明表态改善对华关系的同一天,韩媒证实中方已邀请其出席9月3日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美国鹰派将此类举动视为“中国渗透影响力”,蓬佩奥曾警告:“经济合作伴随政治渗透,犹豫的盟友终将丧失战略自主”。

6月G7峰会,特朗普以“中东冲突”为由单方面取消美韩首脑会谈,未亲自通知李在明,被韩媒批为“刻意轻慢”。

北约峰会缺席:李在明打破连续三年参会惯例,以“政局不稳”为由婉拒,实则抗议美国军费勒索。

美国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改善对华关系? 请先支付地缘政治代价!

韩国GDP增速预期降至0.8%,青年失业率达9.2%,出生率全球垫底。 李在明启动30万亿韩元(220亿美元)紧急财政刺激,但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支撑其“半导体强国2030”计划。 当生存成为问题,盟友便成了选项。

保守派利用“戒严令事件”持续攻击李在明:前总统尹锡悦因戒严案面临终身监禁,国民力量党借机煽动反华情绪,炒作“中国留学生是间谍”。

进步与保守的党争,让外交政策沦为政治筹码。

美国能源部曾将韩国列入“敏感国家”名单,限制核能、AI技术合作;驻韩美军费用分摊谈判僵持;特朗普更威胁“重新考虑在韩军事存在”。

韩国猛然发现:所谓“铁杆盟友”,随时可成“战略提款机”。

李在明的困境折射出东北亚权力重构的深层逻辑。

中国以经济纽带破局,对韩不锈钢反倾销税延期五年,直击韩国支柱产业;同时免签政策、供应链合作、APEC峰会邀约,软硬两手促韩“向东看”。

美国靠安全霸权控局,鲁比奥的冷落只是开始。 若韩国拒绝对华技术脱钩,美国或启动《芯片与科学法案》次级制裁,切断韩国企业获取荷兰光刻机渠道。

学者建议李在明采用“有条件的搭便车战略”:安全依赖美国,但经济靠拢中国;半岛问题联美制朝,供应链合作联华抗美。

李在明的前任尹锡悦因“唯美外交”遭弹劾下台,如今李在明若对美妥协,恐重蹈覆辙;若对华倾斜,鲁比奥的“耳光”只是开胃菜。

韩国的悲剧在于:无论谁主政青瓦台,都难逃“依附性独立”的宿命。

当9月北京抗战纪念的礼炮响起时,李在明是否现身,将成为东亚新秩序的第一声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