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罗永浩微博发文表示,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至此,这起非常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件画上句号。虽然相互之间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嘴仗”,更像是一场关于商业伦理、定价自由、消费者权益和公众人物话语权的公开辩论。现在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客观看待这件事:
一、事件核心回顾
这场“嘴仗”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在直播带货“预制菜”时的一段发言。他声称:如果一家餐厅用了预制菜,就应该在菜单上明确告知消费者。
他举例说,比如西贝和眉州东坡这样的知名连锁餐厅,其菜品价格高昂(举例一份土豆条炖牛肉卖几十块),但如果用的是预制菜,成本极低,这对消费者不公平。
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西贝,但无疑将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随后,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艾特西贝应指其官方或贾本人)进行了回应,核心观点是:
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是行业常态和趋势,旨在保证口味稳定、食品安全和效率。
西贝的定价是基于综合成本(研发、供应链、品质、体验等),而非单一原材料成本。
暗示罗永浩作为外行,对餐饮行业缺乏了解。
二、双方立场分析
罗永浩的立场(代表消费者视角):
知情权至上:核心诉求是“知情权”。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花费高昂价格吃到的,是现炒的“锅气”,还是加热的“工业品”。他认为信息不透明是一种欺骗。
价格与价值应对等:他认为预制菜的成本结构与现炒菜完全不同。餐厅使用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预制菜,却依然收取堪比甚至高于现炒菜的价格,这是一种“暴利”或“不公平”的定价策略。
公众人物的监督作用:他以“耿直”的形象,自视为消费者利益的代言人,对行业“潜规则”提出质疑和挑战。
西贝(贾国龙)的立场(代表餐饮企业视角):
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必然性:强调使用预制菜(更专业的叫法是“预制餐饮”或“中央厨房出品”)是现代连锁餐饮保证口味一致性、提升出餐效率、控制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是行业进步的表现。
成本构成的复杂性:餐厅的定价不仅包含食材成本,还包括研发费用、品牌溢价、门店租金、人工服务、环境体验等。他们卖的是一整套“用餐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盘菜。
“外行指导内行”的委屈:认为罗永浩的言论过于简单粗暴,只抓住了“预制菜成本低”这一个点,忽视了餐饮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整体价值创造。
三、辨论深层意义
这场论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消费市场的几个核心矛盾:
1. 信息透明化 vs. 商业机密/惯例:在新时代,消费者对“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少信息需要透明?法律并未强制要求餐厅标注“预制菜”,这成为了一个伦理上的灰色地带。
2. “性价比”认知的差异:什么是“值”?有人认为“现炒”才值高价,有人为“稳定的口味和体验”买单。这场争论凸显了消费者和商家在对“价值”认定上的鸿沟。
3. 传统餐饮业与新型商业模式的碰撞:罗永浩作为直播电商的代表,其商业模式极度追求“极致性价比”;而西贝代表的是传统重资产、重体验的实体餐饮模式。两者的交锋也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
4. 公众人物的影响力:罗永浩拥有巨大的流量和号召力,他的批评能瞬间将一个企业推上舆论的火炉。这体现了流量时代,公众人物言论的巨大威力和社会责任。
四、客观看待与评价?
罗永浩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论述可以更严谨。他推动“预制菜知情权”的讨论,对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但他将问题简单归结为“成本低却卖得贵”,确实忽略了餐饮经营的复杂性,有一定的煽动性。
西贝的回应是专业且合理的,但略显被动和高傲。 从商业逻辑上讲,西贝的论点站得住脚。但其回应未能有效安抚消费者被罗永浩点燃的情绪,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商家不顾消费者感受”的刻板印象。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消费者要知情权合理,餐厅有定价自由和选择经营模式的权利也合理。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更透明、更诚信的沟通机制。例如,餐厅是否可以更主动地说明哪些菜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确保口味稳定”,而不是遮遮掩掩,让消费者有“被骗”的感觉。
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和愿意诚信经营的企业。这场争论让“预制菜”信息公开问题成为了公众议题,会倒逼更多餐厅思考如何与消费者沟通,也会促使监管部门未来可能出台更细致的指引。对于诚信经营、提供物有所值体验的企业,经此讨论,其价值会更加凸显。
总结来说,这远不止是一场口水仗。它是中国消费市场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对话,讨论了再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时代,商家和消费者如何重建信任、如何重新定义“价值”的重要命题。无论你支持哪一方,这场辩论都让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其意义远大于罗永浩和西贝谁输谁赢。(车虹)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