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刚和陈瑾,一个是从船员逆袭到实力派演员,一个是从严肃军人家庭走出的隐士式艺术家。两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讲述了拼搏与选择的故事,也让人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巫刚的起点,可以说既现实又平凡——木工、电工、海上船员,全是最接地气的职业。这样的履历,别说进演艺圈,就是随大流过一生都很合理。但命运偏偏喜欢给人留些转折点。在剧场里的那一刻,他看着台上的演员,心里忽然被点燃了:“这才是我要追求的生活!”于是这位毫无表演基础的门外汉开始了“疯魔”的备考生涯:墙上贴满台词稿,菜市场反复琢磨卖菜大妈的语气。抱歉,我光是脑补他边买白菜边吟台词的场景,就想拍案叫绝。这种专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像今天的流量网红“自我营销精神”,但人家玩得纯粹。
而他的演技进阶史,更是快要写成励志书了。只要有角色,他就全力以赴。哪怕只有三句台词,他也能查一周资料,写一摞笔记。这样的专注让他一步步从默默无闻熬到金鹰奖、金鸡奖的提名,但走红后他却避开商业化的大染缸,拒上综艺,“角色比名气重要”成为他永远的信条。如今64岁不休不眠拍戏,他的皱纹都在替自己“演戏”了,何况那些用心用肉磨出来的细腻表演。相比之下,现在的某些年轻演员,难道心里就没有点诚惶诚恐吗?
陈瑾的故事则截然不同,她从军人家庭中“规矩”地长大,却活得自在又叛逆。从小跟哥哥定下“有伴不结婚”的约定,这个看似玩笑的计划,她用了一辈子去坚守。与巫刚一样,她也是个对演员这份职业有百倍热爱的“狠人”:为保持状态二十年不吃主食,日子就像艺术版的极简生活展。不社交、不炒作,种花读书偶尔喝点花茶,一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潇洒态度。但她的演技却从不简单,塑造的角色真实到让人瞬间想起自己身边的人。她说婚姻和孩子并非人生必需品,反问大家:“我已经有了充实的艺术工作,有亲人般的朋友,为何还要强迫自己追寻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真是句大实话,尤其对于那些被迫向世俗屈服的女孩,更是拎清人生优先级的一堂课。
至于两人20年的相伴故事,更是圈里将友情学出顶配的典范。巫刚下厨,麻婆豆腐一做煞申的地道,陈瑾大口吃;陈瑾生病,巫刚急匆匆赶来削苹果埋怨。两人住在一个小区,偶尔散步聊天,互为精神陪伴,这份默契早已超越了爱情能承载的定义。被拍到一起看电影时,他们只是淡笑:“她是我的亲妹妹,我得照顾她。”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说出了现代人对关系的一种新理解。过往总有人执着于为每段感情树立标签:爱情、友情、亲情,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重要的是陪伴与懂得,而非标签和形式。
看过巫刚和陈瑾的故事,我们不禁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你要追捧流量和名利,还是坚持自己哪怕默默无闻?你能否像陈瑾那样,拒绝不适合自己的标准化生活?或许他们的回答很简单:人生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活得踏实、把别人活得温暖。又或者,这种“不定义、只陪伴”的关系才是未来人类的一种选择。难道我们必须强迫自己进入某种模式才能证明幸福吗?谁说岁月沉淀不可以用友情来保鲜,谁又能否认,简单生活中藏着最深的哲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