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部的新数据宛如一场冷水当头泼下:新一季的大豆出口,对中国的销售额赫然为零。这样的场面也许在五年前显得不可思议,但如今却已成常态。毕竟,中国这位曾经的核心买家,将采购目光彻底转向了南美,用几千万吨的大豆订单重塑了市场版图。这一切,豆农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奈的是,他们最需要的支持并未来自政府,而是另一重打击正迎面而来。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真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特朗普时期喊得最响的口号之一便是“保护美国农民”,可从数据和事实看,这个目标离实现只怕是南辕北辙。靠高关税强行拼经济的后果,如今正赤裸裸地反噬了农民的生计。大豆行业已进退维谷,甚至有豆农直言,这场危机堪比“五级火警”。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眼看火烧眉毛,却连一瓢水也没得浇。
回顾这些年,美国政府在农业领域的“骚操作”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嘴上高叫着要用关税反击对手,结果最先遭殃的却是自己的农户市场。中国调整采购方向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而是为了规避不确定性和贸易风险的战略转移。中国开始倾向于南美,出手就是四五千万吨的大豆采购,而美国呢?关税政策一座大山压着,丝毫不给低头的空间,生生把原本稳定的生意做丢了。
这也难怪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呼这是一场“灾难级危机”。问题是,农民的焦虑和政府的保守政策形成了强烈对比。特朗普日前还坚信,关税政策会最终让美国农民赚更多,可问题是,眼下这收入连今年的种植成本都捞不回,更别提未来了。说白了,关税这事儿就像靠拔橡皮筋减肥,看似勒紧了,实际上哪里是真减?早晚崩掉才是真的。
更魔幻的是,美国政府还试图用“高关税填补财政赤字”的说辞自圆其说。结果呢,高关税非但没带来所谓的财政增收,还给小到日用商品,大到农业出口的方方面面上了一记闷棍。简单地说,政府不仅坑了农民,还坑了消费者,最后自己也被迫承担恶果。
一切早有征兆。民意支持度也随即开始大跳水。据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在那些农业为主的州中的支持率相较于刚上台时滑落了整整12个百分点。大豆出口是一部分原因,但背后深藏不露的是民众对于关税政策疲惫心态的淋漓反映。农民的这份“醒悟”,并不是出自反复的内部探讨,而是一经累积形成的对生活困境的直接反击。
看着这些被逼到绝境的农民,不禁让人发问:政府的政策到底是为了保护谁?长远的发展目标不靠如今的牺牲与冒险该如何实现?对一份稳定生意的珍视,是不是比错误的关税执念更具有实际意义?美国农业会从这场焦虑中学到些什么,才是对未来真正的考验。毕竟,农民撑不起错误政策的反复折腾,这一次,他们能等到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