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里的大豆都快溢出来了,可买家一个都没来。”肯塔基州的农民拉格兰看着堆积如山的收成,感觉像置身于一场失控的五级火警,火苗已经窜到了房顶,而他手里连一桶水都没有。
往年这个时候,来自中国的采购商早就该把他的仓库清空了,大家握手言欢,谈论着来年的收成。那种热闹景象,好像还是昨天的事,可一转眼,电话就彻底安静了。今年五月开始,来自中国的订单,就这么凭空消失了,一个都没有。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儿:近三十年来,中国买家首次缺席美国秋季大豆的采购。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白宫的关税大棒挥舞起来时, शायद没人想到,最先感受到刺骨寒意的,会是艾奥瓦、堪萨斯这些农业州的农场主们。他们是特朗普最坚定的票仓,可如今,丰收的喜悦却被滞销的苦涩冲得一干二净。大豆价格一路下跌,生产用的化肥、钢铁成本却因为同样的贸易摩擦节节攀升,这一进一出,把利润空间挤压得几乎看不见了。
就在美国农民对着仓库发愁的时候,一则消息从南美传来,更是往他们心上扎了一刀。阿根廷政府那边刚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的预扣税,中国的订单就雪片般飞了过去,先是10船,紧接着追加到20船,足足130万吨。阿根廷的大豆便宜,正好填补了中国的需求缺口。北达科他州的议员直言,这真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美国财政部前脚刚给阿根廷提供金融援助,后脚阿根廷就用中国的订单回敬了这份“大礼”。
这下,特朗普也坐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动了农民的奶酪,就等于动摇了自己的根基。于是,一边承诺给农民提供数百亿的补贴,一边又在公开场合向中国喊话,希望对方能把采购量“提升到四倍”,还保证会“提供快速服务”。这种姿态,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请求,而不是谈判。
可中方的回应却异常平静和坚决。商务部的发言人话说的很明白:取消那些不合理的关税,为贸易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才是恢复采购的前提。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以前那种依赖美国大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买谁家的,我们有的是选择。中国不仅调整了国内的饲料配方,降低了对豆粕的依赖,还加大了对南美港口的投资。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政府的补贴听起来不错,但没人想靠救济金过日子。印第安纳州的沃帕普说得实在:“我们想靠种地养家,不想靠政府的支票生存。”市场才是他们的饭碗。美国农业的整个生产体系,在过去二十年里,几乎是围绕着中国的巨大需求建立起来的,现在这个最大的买家突然消失,根本找不到能填补空缺的替代方。
阿肯色大学的经济学家指出,农场的破产数量已经再次抬头,有些农民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明尼苏达州的约翰逊则更加无奈,他说,就算现在双方能谈妥,收割季也已经错过了,损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
这场拔河比赛,一方是焦急的美国农民和试图安抚他们的政客,另一方则是手握市场选择权的中国买家。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不再仅仅是农产品,它们成了这场国际博弈中最沉重的砝码。对于那些终日劳作在土地上的美国农民而言,他们或许并不关心复杂的国际政治,他们只关心一个最朴素的问题:明年的大豆,还种不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