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又出手了,这次瞄准的是半导体设备龙头盛美上海。
近三年来半导体设备行业最大规模的竞价定增刚刚落地,总额接近45亿元。
公募“带头大哥”易方达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获配名单中,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这被市场视为机构看好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机遇的一个强烈信号。
盛美上海本次定增发行股票总数量为3860.13万股。
发行价格定在了116.11元/股。
最终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了44.82亿元。
此次定增股份的限售期为6个月。
参与本次盛美上海定增报价的机构共有17家。
它们全部被确定为最终发行对象。
这些机构类型多样,包括公募、私募、保险资管和券商资管等。
从获配金额来看,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拔得头筹,获配金额高达15亿元。
财通基金获配金额位居第二,为5.44亿元。
诺德基金紧随其后,获配了5.3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5家公募基金成功获配。
除了财通和诺德,易方达基金获配了1.44亿元。
易米基金和兴证全球基金也分别获配1亿元和0.89亿元。
易方达基金已公告了旗下部分基金获配盛美上海非公开发行A股的情况。
其旗下有5只产品参与了此次获配。
这些产品均为半导体芯片主题和科创板相关的宽基ETF。
其中包括李树建管理的易方达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
成曦和伍臣东管理的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50ETF也在其中。
张湛管理的易方达中证芯片产业ETF同样获得了配售。
盛美上海成立于2005年5月。
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其主要产品包括清洗设备、半导体电镀设备、立式炉管系列设备、涂胶显影Track设备等。
在半导体清洗设备领域,盛美上海的核心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8%,位居全球第四。
关于本次募资的用途,公司表示在扣除发行相关费用后,将用于几个关键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研发和工艺测试平台建设项目。
高端半导体设备迭代研发项目也是资金投向的重点。
此外,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盛美上海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系公司在研判国内外市场和客户需求、国际先进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的。
此举旨在更好地把握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市场机会。
公司认为研发和工艺测试平台建设项目、高端半导体设备迭代研发项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从经营状况来看,盛美上海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6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
归母净利润接近7亿元,同比增长约57%。
对于上半年营收净利的快速增长,盛美上海归因于国内市场需求强劲。
公司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成功把握了市场机遇,积累了充足的订单储备。
销售交货及调试验收工作的高效推进,也使得业绩得以快速增长。
拉长时间来看,盛美上海的成长性颇为显著。
从2018年至2024年的7个年度,公司营收净利持续双增。
其中,营业收入从5.50亿元增长至56.1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0.93亿元增长至11.53亿元。
二者年均增速均超过30%,分别累计增长了约9.2倍和11.4倍。
在二级市场上,盛美上海的股价表现同样引人注目。
截至9月29日收盘,盛美上海股价大涨9.99%,报收202.88元/股。
其最新市值达到了895亿元。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已经翻倍。
易方达等头部公募巨头近期频频出手参与“硬科技”定增项目。
其所投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成长性标的。
在盛美上海之前,光伏企业爱旭股份刚刚完成了35亿元定增。
易方达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大成基金等公募获配。
易方达基金获配金额位居最终发行对象榜单的第二名。
创新药企业百利天恒超37亿元定增项目也已收官。
该项目吸引了国内外18家知名机构踊跃参与。
获配机构中共有11家公募基金公司,且多为大型公募。
其中,中欧基金获配股数最多。
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均有较多金额获配,顶流基金经理争相入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今年以来共有28家基金公司旗下218只基金产品参与定增项目。
涉及成本金额达到58.64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去年全年。
公募踊跃参与的背后,是今年定增市场科技创新热度的升温。
从资金流向看,今年定增市场有两条主线。
一是科技创新领域,二是金融“补血”。
在科技创新领域,AI、机器人、创新药、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成为吸金主力。
据统计,半导体行业前7月定增194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5倍。
从收益角度看,超过九成定增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浮盈。
年内公募基金参与的定增项目多数实现“正收益”。
私募机构同样在定增市场中表现活跃。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从年初至9月,已有45家私募参与定增。
获配金额近40亿元,整体浮盈超过35%。
其中8只个股的私募浮盈超过100%,16只个股的私募浮盈超过50%。
业内分析认为,从周期视角来看,定增市场具备两大特征。
其一,定增通常伴有折价,能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
其二,定增企业可能因为基本面发生边际改善,吸引增量资金关注。
正因如此,定增市场长期表现出“牛长熊短”的格局。
本轮周期自2024年启动,有机构判断,至少2025和2026年仍将延续“大年”态势。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