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导弹与“榛树”导弹的博弈:现代版冷战影子下的大国后院较量
从乌克兰精准打击俄罗斯炼油厂,到美国放风援助“战斧”巡航导弹,再到俄罗斯计划在古巴部署“榛树”高超音速导弹,这场大国博弈愈发有种“历史轮回”的意味。有人说,这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翻版,但如果说当年的危机是核战边缘的一次大胆试探,那么今天的这场博弈,更像是两大国在“后院”展开的一场高科技军备竞塞。
一边是“断油绳”,一边是“断气口”
先看乌克兰,通过国产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组合,27次精确打击,让俄罗斯的8000万吨炼油能力功亏一篑,连原本远在2100公里外的安蒂平斯基炼油厂都没能幸免,可见乌方打到了真正的“疼点”。按俄方近期数据,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已暴跌20.5%,汽油出口甚至直接喊停。
但乌克兰人也明白,要维持这份“精准制导”的打击威慑力,仅靠现有武器是不够的,他们盯上了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泽连斯基显然认为,这张牌一旦到手,能逼普京坐到谈判桌上。不过这事儿看起来不光得过普京这一关,还得看白宫的算盘。
特朗普的顾虑很明显,“战斧”要真交给乌克兰,风险远比收益大。别的不说,美国防部自己都承认,乌军缺乏独立操作“战斧”的能力,这东西得靠美国专家规划航线才能打出去。试想,美军人员若真参与操作,岂不是默认了美俄走向“直接对抗”的新阶段?
俄罗斯早早抛出杀手锏:这个事儿真成了,那咱就在古巴搞“榛树”部署!“榛树”这种导弹的厉害之处别说对美国民众了,连美国军方都心有余悸:10马赫末速度,地理优势摆在那儿——部署古巴,佛罗里达跟后院没两样。到时候美国引以为傲的防空网,连反应时间都不够。
这场后院打对后院的互击,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只不过武器换代,战术翻新,而两国的互相掐脖子,阴影还在继续拉长。
特朗普的“两难棋局”
其实“战斧”这个问题,对特朗普有种说不出的纠结。援助乌克兰是延续美国全球影响力的象征,也是推动北约强化对华盛顿依赖的重要筹码。更何况,泽连斯基那儿一次次喊话,“战斧”就是乌克兰转变局势的关键牌。
但另一个方面,特朗普也不想砸了自己的“和平牌”形象。这位一直觊觎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统,很清楚美俄之间面对的量化互损。一旦援乌“战斧”落地,俄罗斯必定在古巴按下“榛树”开局的按钮,到时候,美国要面对的,就不仅是欧洲东翼的紧迫局势,还有自家门口面对高音速导弹的现实问题。
况且,“战斧”放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也会“接着伸手”,北约在北侧边翼的武器链条一旦形成,对莫斯科的安全威胁恐怕连俄罗斯自己都难坐视。这是战略平衡的系统性问题,火烧眉毛远比战术博弈麻烦得多。所以特朗普团队的保守者反复劝告:“这账不能这么算。”美俄若彻底撕破脸,成本与风险的盘子再怎么算,特朗普都很难落个政治实惠。
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多极对抗的苗头
有人说,俄乌博弈已是一场“后冷战”时代的试验场。仔细看这几年,从乌克兰到叙利亚,再到如今的古巴,俄罗斯应对压力的策略从未改变——逼你在最不想应付的地方上牌,而它肩上的牌,也不再只有自己。
朝鲜和伊朗,已经成了俄罗斯近年来军事和制裁的主要伙伴国。无论是伊朗的无人机技术,以及燃油石油的输送合作,还是朝鲜的矿藏资源,对普京政府打破欧美围堵起到的作用,都成了这一场地缘冲突中俄罗斯加持耐力的能量储备点。而美国却不得不一边应付拉美的经济圈争夺,一边焦头烂额消化芬兰加入北约后的东翼防守配置。
“战斧”若真上乌克兰,“榛树”若真部署古巴,这一场上下两院的全球较量,已不是莫斯科一个问题。人们见惯了美国一家独大下的“单极秩序”,仿佛也慢慢适应如今单极变多极的权力新调性。
再多的未知局势下,真得注意这么点感受:这次俄罗斯和美国,以及欧洲东翼小国,谁也不会轻轻松松成为真正的赢家。乌克兰被绕不过去地推上局势舞台中心,而泽连斯基最显尴尬,他承载的作用正在消耗与叠料间跳变。未来,他不得不在产业链政治经济与军事棋子的压层里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