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20秒,这是杨瀚森在开拓者对阵快船比赛中获得的全部出场时间。 当计时器停在第一节还剩3分33秒,他被替换下场时,技术统计上只有2分1篮板的数据。 而这场比赛的出场时间,创下了他NBA生涯的新低。
一个首轮16顺位的新秀,在开拓者队的轮换序列中正越滑越远。 从首战的5分16秒,到第二场的7分14秒,再到这场比赛的4分20秒,杨瀚森的出场时间曲线一路向下。 这样的趋势让所有关注中国篮球的球迷感到担忧。
开拓者主帅斯普利特在赛后采访中直言不讳:“我们会坚持现在的打法,这是球队未来的方向。 ”
而他所说的打法,正是让杨瀚森陷入困境的小个阵容战术体系。 开拓者队现在场均回合数高达106,高居联盟第5,他们强调速度和空间,而这恰恰击中了杨瀚森的软肋。
杨瀚森一次三分尝试偏出,防守端虽然努力顶防,但移动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 当他上场后,开拓者的进攻节奏明显放缓,这与球队强调的快速转换背道而驰。
斯普利特教练对此看得很清楚:“我们依赖小阵容,打得非常快,我始终关注场上球员在攻防两端的反应,包括轮转防守、转换进攻和篮板卡位,以此来调整轮换顺序。 ”
在开拓者队的战术板上,传统中锋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 球队更需要能投三分的大个子,而杨瀚森的技术特点需要持球和策应,这与球队的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克林根的成长进一步挤压了杨瀚森的生存空间。
这位二年级中锋已经开发出稳定的三分射程,本场拿下7分6篮板。 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快速退防,适应球队的转换进攻体系。
4场比赛下来,杨瀚森总共只获得了17分钟出场时间,数据是8投1中,三分球3中0,罚球6中5,总共得到7分4篮板2盖帽,还有2次失误和2次犯规。
这样有限的数据样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杨瀚森还是在短暂的时间里暴露了明显短板。 一方面是他的速度偏慢,在高强度比赛中很难快速到位,篮板卡位和对抗明显不足,防挡拆时的选择显得尴尬,过多的沉退防守容易给对手外线射手留下空间。
美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杨瀚森还无法帮助开拓者,他暂时不是球队进攻的答案,距离真正在NBA立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瀚森面前还立着三座大山。 除了小个阵容的战术取向和克林根的成长之外,防守悍将罗伯特·威廉姆斯即将伤愈复出。 一旦罗威回归,杨瀚森的轮换顺位可能进一步下滑。
对阵湖人的比赛中,杨瀚森获得了赛季新高的8分36秒出场时间,但数据单上只有1分1篮板。 3次三分出手全部落空,防守端被里夫斯借掩护反复针对,两次挡拆后的错位抛射,杨瀚森都只能目送对手得分。
而在前一日对阵快船的比赛中,他上半场4分20秒的亮相更显仓促,2分1篮板的贡献全部来自罚球线,运动战依旧颗粒无收。
杨瀚森在场上暴露出三重枷锁。 首先是战术体系的排斥性,代理主帅斯普利特推行的提速打法,与杨瀚森的技术特点形成天然矛盾。
开拓者依赖小阵容的快速轮转,而他216cm的身高带来的移动劣势,使其在“五外”战术中成为防守漏洞。 其次是位置竞争的白热化,首发中锋克林根近期状态火热,对阵湖人斩获16分14篮板的大号两双。
最后是联盟标准的适应性,现代NBA对中锋的“空间化”要求,正击中杨瀚森的软肋。 尽管联合试训曾交出56%的三分命中率,但CBA时期33.3%的三分稳定性与61.3%的罚球命中率,暴露其投篮机制的根本缺陷。
杨瀚森的团队保持低调,他们拒绝评论出场时间问题,强调球员需要保持耐心。 但这种耐心能维持多久,成为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
如果持续无法获得稳定时间,球员发展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联盟消息人士透露,开拓者正在考虑多种方案,下放发展联盟是选项之一,但这可能影响球员信心。
比赛结束两小时后,杨瀚森独自返回球场加练。空旷的球馆里只有篮球落地的声音。 这个画面被现场工作人员拍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有球迷质疑教练组的用人策略,也有人认为这是新秀成长的必经之路。
训练师表示,杨瀚森每天都在加练体能和三分。NBA的攻防节奏远超CBA,这对任何新秀都是挑战。 但首轮秀通常会有更长的适应期,杨瀚森的情况确实不太寻常。 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杨瀚森也展现出一些值得期待的细节。
对阵快船的4分钟里,他顶住祖巴茨冲击造犯规、低位防守成功抢断,证明其255磅体重带来的核心力量仍具价值。
斯普利特教练的评价透露出一定的培养耐心:“他还在学习适应节奏,我们会根据表现调整时间。 ”这种态度与日常训练中“细致到技术细节”的指导形成呼应。
但对于这位20岁的新秀而言,破局需要精准发力。 短期他需要强化篮下终结而非盲目投射,CBA时期58.6%的篮下命中率才是他的核心优势。
中期需提升横移速度与防守预判,减少被挡拆针对的频率。 长期则需将策应天赋融入战术,复刻CBA场均3助攻的组织价值。
当灰熊11号秀考沃德已交出27+6+4的代表作时,杨瀚森的场均1.8分数据难免引发落差感。 但回望姚明新秀赛季的挣扎、易建联的适应阵痛,NBA的成长从非坦途。
当前开拓者仍处阵容磨合阶段,若能利用发展联盟针对性补强短板,待罗威复出后竞争第三中锋位置,这位“中国约基奇”仍有机会兑现首轮秀价值。
从CBA到NBA,杨瀚森正在经历职业生涯最艰难的转型期。 他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层面的挑战,还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 在这个全球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中,每一天都是新的考验,每一次训练都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杨瀚森在发展联盟和NBA之间徘徊,当他的出场时间从个位数走向可能更少的未来,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在NBA这个充满天赋的联盟中,一个来自中国的内线球员,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仅仅取决于杨瀚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