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元的霸主地位,确实享有“印了就能花”的特权,因为全球大部分的交易都是用美元结算。美联储如果不打算太张扬,轻轻松松多印出2万亿,注入市场,首先这些钱就会流向海外购买商品和服务。
美国的进口商手里拿着这笔资金,就会加大从沙特或者俄罗斯采购石油,从越南或者墨西哥订购纺织品和零配件。暂时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可能会稍微缩小点,工厂原料充足,消费者还能用比较便宜的货买到。
到2025年上半年,美国的进口额开始因为供应链调整略微上升,进口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稍微高点,但也不算太离谱。这笔钱用来买东西,表面上帮了出口国,能让他们的工厂多开几天,工人多拿几份工资。可好景不长,毕竟这钱总得回流。
印的钱越多,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通货膨胀就不请自来了。
美联储过去实施的量化宽松经历告诉咱们,2020到2022那段疯狂印钞,把美国的CPI直接推到了9%的高点,如今到了2025年9月,通胀率还在3%左右晃悠着呢。
要是再多放出2万亿,这些钱经过国际贸易链条回到咱们手里,就会稀释美元的价值。进口商买了货之后,再卖给美国的零售商,价格也就自然而然涨上去了。
比方说,关税已经让进口的价格在2025年上半年涨了5%,要是再加上印钞带来的影响,超市里那些进口水果的标价可能会多出了10%的空间。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关税今年对PCE通胀的推动占了10.9%,再加上印钞的影响,只会让情况更糟。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这2万亿可能会让大家对美元的信心逐渐减弱,加快全球对它的疑虑。
这些年,BRICS国家一直在推进去美元化的步伐,比如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交易中,用本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50%。到2025年7月的BRICS峰会,虽然没有宣布什么特别轰动的新货币,但对支付系统的试点加强了不少,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用卢布和人民币交易的比例差不多达到了90%。
要是美国一味地这样印钞,出口国们自然会觉得美元越来越不靠谱,干嘛还要继续囤积美债呢?其实中国今年上半年就把手里的美债减了2000亿,俄罗斯更早就开始抛售了。
这事一搞,美债的收益率就得往上冲,借钱的成本变得高了起来,美国政府的利息开支,从过去10年的4万亿,还得涨到未来10年的14万亿。这笔钱从哪儿出?不用说,当然是从纳税人那扣的,社保和医保的预留金都要削减,底层老百姓的日子也变得更加难熬。
一旦牵动全球经济链条,美国的那些花招也免不了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到了2025年,特朗普打的关税牌已经让全球GDP缩减了2万亿,平均关税水平也升到了13.3%,这可是自1939年以来的最高点。要是还继续靠印钞票来买东西,实际上就是在变相补贴那些被关税惹得进口贵的商品,不过出口方可不会白白等着,他们会加快换个结算方式。
印度和巴西在BRICS框架下开始试验数字支付系统了,虽然到2025年10月还只是个试点,覆盖的贸易额已经超过千亿了。
欧洲那边,欧元区的增长预期也从2%调低到1.5%啦,主要是因为热钱又流回美国避风险,亚洲新兴市场的货币也在贬值,进口的花费跟着涨了不少。
美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30%,印了2万亿就像在雪球上撒油一样,越弄越大。经济学家们都在提醒,要是继续这么搞下去,可能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要么就陷入缓慢的停滞,要么就突然崩盘。
美联储心里清楚,大搞印钞还债,通货膨胀一定会被拉升,想要维持在2%的目标线,已经是越变越难了。
今年硅谷银行倒闭的余波还没完全过去,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已经开始动摇,一出2万亿的消息,收益率曲线可能会变得更陡,股市也跟着震荡。企业贷款变得更贵了,投资也变得少了,失业率从现在的4.1%可能会攀升到5%以上。
其实,美国也不傻,他们会选择继续加息,把热钱给吸回来。到2025年,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会保持在5.25%左右,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美元的地位。
这招儿对世界来说可不是好事,简直像把双刃剑那么厉害。新兴市场的资金都往外跑,土耳其和阿根廷的通胀也都飙升到两位数了。
归根结底,这两万亿印出去的,不仅仅是钱买到的货物,还带来一大堆的麻烦事儿。
BRICS尽管在摆脱美元方面的脚步挺慢,但目标还是很清楚,内部交易中美元的比重已经降到40%以下了。
这事儿对美国来说算是个警示,美元的霸主地位可不是铁打的,疯狂印钞可能会让盟友们也开始犹豫动摇。
原本世界经济都是搭伙儿共赢的,可偏偏有人走了一条印钞票的歪门邪道,结果只会让穷的更穷,富的更琢磨不透。
这经济嘛,要想赢得人心,可不能光靠印钞票,得靠踏实合作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