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建议将生育情况与养老金挂钩,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发布日期:2025-11-24 10:01:12 点击次数:138

“谁生的孩子多,以后退休了养老金就给你多发点。你要是个‘丁克家庭’,一个孩子都没生,那对不起,养老金就得少拿,顶多给你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的这一提议,在2025年的中国社会激起了千层浪。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出生人口仅有954万,死亡人口为1093万,自然增长率为-0.99%,这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01 一石激起千层浪

赵燕菁教授的建议核心在于将生育数量与养老金待遇直接挂钩,形成所谓的“梯度养老金”制度。他从代际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现行的养老金本质上是下一代劳动者供养上一代退休人员。

在赵教授看来,那些生育多个孩子的家庭为未来养老体系培养了更多的“缴费者”,而那些不生育的家庭则没有为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赵教授的逻辑基础源于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他曾在不同场合阐述这一观点:现代的养老金制度归根结底必须要有人来干,与家庭制度没有本质差别,就是我们养老一代,下一代养我们。

从2025年开始,已有地区探索“梯度养老金”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生育率低下的问题。

02 年轻人为何不愿生育

面对专家的建议,年轻人却有一肚子的苦水。经济压力成为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下来要40万,这还不算帮他娶媳妇买房子的费用。另一项统计甚至显示,养育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成本高达68万元。

除了经济账,职业发展与生育的冲突尤为明显,特别是对女性而言-1。有多少妈妈为了孩子放弃工作?能够留在职场的女性,也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是一大因素。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看法与上一代大有不同,他们更追求个人自由和事业发展,减少了对家庭的依赖与渴望。

一个残酷的对比是——从1980-2020年,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2.74岁上升到27.95岁。在上海最新的生育率调查中,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0.6,平均初育年龄31.66岁。

03 低生育率与养老金体系的恶性循环

低生育率直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社会负担加重-1。有研究预测,养老金可能在2035年耗尽。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导致未来缴纳社保的劳动力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却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未来5-10年,中国可能出现8万亿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

这一系列严峻挑战迫使政府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包括推进延迟退休、加快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

2025年还出台了允许退休后继续缴纳社保或一次性补缴的社保新规。

04 从惩罚到鼓励的生育支持

与赵燕菁教授“惩罚性”建议不同,国家政策层面更倾向于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式提升生育率。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这一方案还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

湖南省在2025年10月出台了《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从婚恋、生育、托育、养育到教育提供一体化支持。

这些措施包括鼓励用人单位将职工的婚假延长至20天;将椎管内麻醉纳入医保甲类诊疗项目;鼓励用人单位对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女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延长产假至188天。

2025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建议》重点部署三方面工作,首位就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结语

赵燕菁教授的建议虽然引发了广泛争议,但确实指出了生育政策与养老保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反响来看,单纯依靠“惩罚”手段难以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真正有效的措施可能更接近于国家正在推动的全方位生育支持体系——从经济补贴、时间保障到服务供给,多管齐下为年轻人创造敢生、能养的社会环境。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