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几天,不少今年新退休的朋友发现银行卡里多了一笔钱,金额从几百到两千多元不等。
一位上海网友晒出的到账截图显示,她一次性收到了2461.9元的养老金补发金额。
这笔钱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其实是2025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后,全国多地社保部门启动的一次常规养老金重算补发工作。
重要提示:这次补发主要针对2025年1月1日以后新退休的人员,而2024年之前退休的朋友不参与此次补发,你们今年的养老金增加已经通过年初的普调实现。
养老金重算补发,简单说就是“用新数字重新算,把少发的补给你”。
因为每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算,需要一个关键数据——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但这个数据通常要到下半年才由各地统计公布。
那么在今年1月之后新退休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社保局只能暂时按照2024年的旧基数来估算每月应发的养老金。
现在2025年的新基数公布了,自然要用更高的新基数重新精确计算,并把从你退休那个月开始,到现在这几个月的差额,一次性补发给你。
所以,这笔钱不是额外奖金,而是本来就是你应得的部分。
那么,具体补发金额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核心公式其实主要涉及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重新计算。
补发总额就是【新基数算出的每月养老金】减去【旧基数算出的预发养老金】的差额,再乘以你今年已经领取养老金的月数。
举个例子来看就更清楚了。假设一位退休人员工龄40年,视同缴费年限13年,养老保险缴费指数1.3。
当地2024年计发基数8200元,2025年涨到8500元。
可见,补发金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您所在地区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涨幅。 这点很好理解,基数涨得越多,每月差额就越大。
比如,同样条件下,黑龙江的计发基数从7000元涨到7560元,涨幅8%,那么当地退休人员每月补发的差额,天然就会比涨幅只有3%的地区退休人员高出一大截。
第二个因素是个人缴费情况,包括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工龄越长,补发金额的放大效应越明显。 40年工龄的人,补发金额可能比20年工龄的人直接翻倍。
缴费指数也很好理解,在职时工资高、缴费档次高的人,指数可能达到1.5甚至更高,他们的补发金额自然会高于指数只有0.6的退休人员。
第三个因素是视同缴费年限。这对于有“中人”身份的退休人员特别重要。 他们因为有一段国家承认的、不需要个人缴费的工龄,在计算养老金时会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
在这次重算中,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都会用新基数重新计算,所以拥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补发总额通常会比同等工龄的“新人”更高。
第四个因素是退休时间和补发月数。 这直接决定了你能补多少个月。 1月份就退休的人,如果等到11月才重算,那么可以补发1-10月共10个月的差额。
而如果是6月才退休的人,可能只补发6-10月这5个月的差额。 早退休几个月,补发总额可能就多出好几千。
说到这里,必须澄清几个常见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所有退休人员都能领”。 再次强调,这次重算补发的对象非常明确,仅限2025年度新退休的人员。
2024年12月31日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你们今年的待遇增加是通过全国统一比例的养老金上调实现的,这两项政策千万别搞混了。
第二个误解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肯定比企业退休人员补得多”。这不一定。 补发金额只与个人的工龄、缴费水平、退休时间等因素挂钩。
一个缴费指数高、工龄长的企业退休人员,补发金额完全可能超过一个工龄短、缴费指数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第三个误解是“养老金水平越高补发越多”。 准确地说,是工龄和缴费指数共同决定补发多少。
两个养老金都是5000元的人,一个靠40年工龄和平均缴费,另一个靠30年工龄但高缴费达成,前者在这次重算中获得的补发金额通常会高于后者,因为工龄在计算公式中的权重很高。
第四个误解是“需要自己去社保局申请”。 完全不用。只要您符合条件,社保系统会自动完成重算,补发的款项会自动汇入您领取养老金的银行账户中。
可能会单独到账,也可能会和当月养老金合并成一笔发放,注意查收银行流水即可。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湖北等在内的24个省份已经公布了2025年的新计发基数并启动了重算补发工作。
每个地区的补发进度会有快有慢,有的省份可能全省统一在11月到账,有的城市可能要到12月甚至明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