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讨论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却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前几天和朋友小李聊天,她跟我说起她最近的焦虑。小李是那种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有房有车,可她却告诉我:"我每天都觉得很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总感觉在为别人而活。"
听到这话,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代人,好像都患上了一种叫做"比较病"的现代病。打开社交媒体,满屏都是别人的光鲜亮丽;和朋友聚会,聊的不是工作就是房价;就连买个东西,都要先看看别人买了什么。我们活得越来越像一个个数据,而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心理,其中有45%的人表示这种比较给他们带来了明显的焦虑感。这个数字让我震惊,原来我们并不孤单,大家都在这种无形的竞争中挣扎着。
我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的快乐特别简单。一块糖能开心半天,一个小玩具能玩一整个下午。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房价,不知道什么是内卷,更不知道什么是996。我们只知道今天比昨天快乐就足够了。可现在呢?我们总是在想着明天要比今天更成功,下个月要比这个月赚得更多,明年要比今年混得更好。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我们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和别人的比较。同事升职了,我们焦虑;朋友买房了,我们焦虑;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好学校了,我们也跟着焦虑。
但是,比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不是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起点不同,机遇也不同,怎么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呢?就像我们不能用鱼儿游泳的能力去评判鸟儿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轨道。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书店。周围的人都说她没出息,浪费了好学历。可是她自己却说:"我每天都很快乐,看着来书店的孩子们开心地看书,听着老人们在这里聊天,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什么是成功?是一定要在大城市有房有车吗?是一定要月薪过万吗?是一定要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吗?我觉得不是的。成功应该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哈佛大学的一项长达80年的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快乐的并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满足感。这个研究跟踪了700多个人的一生,发现那些最快乐的人,往往不是最富有的人,而是那些能够享受当下,珍惜身边人的人。
我有个朋友,她常说:"我不要和任何人比较,我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点就够了。"开始我觉得这话有点鸡汤,但后来慢慢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很智慧的人生态度。
我们总是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被别人的成功刺激,被社会的标准绑架。可是,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别人的成功再辉煌,也不是你的成功;别人的快乐再完美,也代替不了你的快乐。
最近我开始尝试一个小实验,就是每天晚上睡前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我做了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新东西?今天我有没有帮助到别人?这三个问题都和别人无关,只和我自己有关。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从外界拉回到自己身上时,那种焦虑感明显减少了很多。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不关注外界,完全不追求进步。适度的比较和竞争是有益的,它能激发我们的潜力,让我们不断成长。但关键是要把握度,不要让比较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不要让别人的标准成为我们人生的标尺。
记得有句话说得好:"你的人生不需要观众。"我们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不需要赢得所有人的掌声。我们只需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
也许,真正的成熟就是学会和自己和解,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学会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毕竟,人生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