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就在授衔大典快开始前,党里不少高级干部心里大概都对自己能拿到啥军衔有了点数,私下里自然免不了聊起军衔的事儿,毕竟这军衔的等级可是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面子和钱袋子呢。
对这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将军们而言,每个人都好胜心强,当然不愿意随随便便就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授衔仪式一公布大家的军衔,党内军里立马炸开了锅,特别是关于十大元帅的名单,大家意见不一。在这十位元帅里,刘伯承排在了第四位,而陈毅则是第六位。
不少人替陈毅打抱不平:“按理说,陈毅带领的三野在解放战争时打了很多场大胜仗,队伍实力也不比刘伯承的二野差,怎么到了授衔的时候,司令员的位置却靠后了呢?”
这次授衔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呢?陈毅和刘伯承,他们谁的能力更强一些?这次排名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刘伯承与陈毅】
好多不懂军事的朋友常以为,评军衔就是看谁打的胜仗多,战场上谁更勇猛。但其实,在评军衔前,政治部的同事们得花好多时间和精力,做足准备工作。
能不能打胜仗只是评选的一个方面,还得看他们有没有革命经验、工作资历以及军事本事,因此,要说刘伯承和陈毅两位将领谁更胜一筹,不能仅仅依据解放战争时的表现来判断。
刘伯承的军事革命之路得从辛亥革命那会儿说起,在加入共产党大家庭前,他早已是个十足的革命老将了。到了红军长征那会儿,刘伯承已经是红军的总参谋长啦。
尽管毛泽东策划了许多战略战术,但在具体执行时,还得靠刘伯承的现场指挥和灵活应变,红军能在陕北成功会合,刘伯承的功劳也非常大。
打仗那会儿,刘伯承将军是八路军129师的领头人,而林彪和贺龙则分别带着另外两个师。刘伯承将军虽然一开始是做政治工作的,但他能被派去带兵打仗,足以说明他在军事上也很有一套。
在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这两场大战里,刘伯承率领的部队都是出了大力的主心骨,这几年他作为带兵的头头,成长得非常快。
陈毅和刘伯承走的从军路大不相同,他放下书本拿起枪,第一个就投身到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的岁月里,陈毅主要是搞政治的,特别是他先后当过的政治部主任和党代表这些职务,让他的军事背景显得没那么亮眼。
直到1934年以后,陈毅才被提拔为军事领头人,独自指挥一支队伍打仗。一开始,他带的是民间游击队,所以在军事经验方面,比起像刘伯承这样的大将,陈毅确实还差了那么一截。
抗战那会儿,陈毅起初是帮着叶挺将军管新四军的日常事务,就像叶挺的得力助手一样。可后来,叶挺将军不幸英勇牺牲了,陈毅就挑起了大梁,成了新四军真正的领头人。
尽管在苏南、苏中等区域打了很多胜仗,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跟刘伯承师长那种说一不二的权威比起来,陈毅在军队里还是少了几分能让人完全信服的力量和军事上的高位,这是他们俩之间一个不能忽视的差异和挑战。
后来,直到解放战争那会儿,陈毅领导的三野队伍里,还有粟裕这位军事高手帮忙。打仗的策略和实际指挥上,粟裕起了大头作用,而陈毅呢,主要是在一旁协助,让队伍更稳当。
可以说,从红军长征那会儿一直到解放战争打完,陈毅很少独挑大梁带大军团,因此在带兵打仗和指挥经验上,跟刘伯承比起来还是稍微差了点儿。
【解放军的二野与三野】
其实啊,历史上真有不少挺巧的事儿。就拿1955年那次授衔来说吧,授完衔后大家惊讶地发现,三野和二野这两个野战军,不论是元帅、大将还是上将的数量,竟然都一模一样。
有人可能会想,这是上面领导全面考虑的结果,但其实罗荣桓他们这些负责评军衔的政工干部,并没有故意要让各个部队人数平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三野的士兵人数是二野的好几倍,可评上军衔的人数却差不多,这正好说明了两个野战军在那时候的不同重要性。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我们党主要靠的就是四大野战军和华东军区这些部队。不过呢,第一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因为得守着延安和中央的重要部门,所以它们经常不在前线打仗,而是更多地采取防守的法子来应对。
战场上直接冲锋陷阵的时候其实不多,所以消灭敌人的数量也就不那么靠前。说到四野,虽然有了林彪、罗荣桓、谭政这些大名鼎鼎的将领,但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他们还在忙着让部队互相配合、适应,战斗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一直到1948年才慢慢崭露头角。
一开始,正面战场上的任务跟二野三野比起来轻松多了,所以看最后战果,二野和三野在解放战争中消灭的敌人最多,打的胜仗也最多。
军队重组那会儿,二野有28万人,三野呢,多达83万人,二野的人数跟三野比起来差远了。可说到分派任务和领导安排,中央的一条还没公布的指令挺让人琢磨,本来毛主席想让陈毅去二野,跟刘伯承一起管,而三野就全交给粟裕来打理了。
不过,粟裕得知消息后,多次向中央请求,还直接去找毛主席,希望能让陈老总继续留在三野工作。粟裕的理由很直白:“陈老总威望大,战士们都信服他,有他在,我干起事来更顺手。”
毛主席仔细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不发调令了。
说起来,二野在解放战争里的表现没三野那么亮眼,一方面是因为粟裕指挥得太巧妙了,简直像神仙用兵;另一方面呢,二野还得忙着挺进大别山,支援陕甘宁和华北军区那些地方,打的都是临时加的仗。他们本来人手就不够,还得费心安排部队去执行任务。
咱们简单比比看,三野就像是正面战场上那把最锋利的刀,而二野呢,就像是战场上哪儿都能去、啥都能干的“多面手”和“连接者”。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三野的表现会更加抢眼了。
【评衔仪式的前夕】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就有人提议说该给咱军队发军衔了。那时候解放军战士人数众多,好多部队的编制都还不清晰,所以想借着授衔的机会,把统计安排工作一块儿做了,好让部队管理更加整齐划一。
但毛主席却表示:“咱们国家刚成立没多久,现在应该先把精力放在搞建设和恢复经济上,关于军衔的事儿,就先放一放吧。”
随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打就到了1953年前后。但在这段时间里,总政部的领导和同事们可都没闲着。要知道,那时候的解放军早不是刚建党时那几千号人了,到了1949年,人数已经涨到了五百多万呢。
要搞军衔制,那就得想得周全,从小兵到元帅,都得有根有据,公平公正。琢磨了好久,总政部的同事们给出了评选的办法:“定军衔得看这五个方面,就是经验多少、本事大小、战功多少、品行好坏、还有经历咋样。”
但总政部的同事又碰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开国功臣实在太多了,给谁降个级别都不太合适,特别是主席、总理应该授予什么军衔,大元帅的称号又该给谁呢,这些都让人难以抉择。
紧要关头,毛主席主动提出不拿高军衔,还建议那些已不在军中工作的领导别参加评军衔了。毛主席一带头,周总理、刘少奇他们也都跟着响应,不少将军也表示愿意降低自己的军衔,这样一来,总政部的同事们工作轻松了不少,1955年的授衔大会也就顺利举行了。
那时候,陈毅其实已经被调到外交部干活了。他一开始是死活不肯接受授衔的。但周总理找他聊了聊,说:“让你去外交部是我提议的,这只是暂时的,以后你还得回军队。军衔这事儿得定下来,毕竟在队伍里,能称得上老总的也就你们几个,你要是不评,真的不太合适。”
其实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陈老总、刘伯承这些开国大将的长处和短处。特别是陈老总,打仗可能不是最出彩的,但在凝聚人心、稳定队伍方面,那可真是高手中的高手。
多亏他从中协调,解放军部队才能激发出更强的斗志和作战能力,这是其他元帅都没有的长处。
在陈毅和刘伯承的书信往来里,他们展现的与其说是比拼,不如说是满满的尊重和钦佩。记得陈老总初到中野时,刘伯承坚持要让陈老总先来发言,但陈毅心里明白,刘伯承是管军事的大拿,自己可不能乱插手,于是两人就开始客气地推来让去,场面十分真诚。
这些事都表明了,在当时,元帅和将领们之间有着相互欣赏的深厚情谊,他们并不太在意谁在前面的位置。
【结语:】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这些革命老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闪光点。他们作为在炮火中并肩作战的革命伙伴,情谊深厚无比。不能仅仅依据书面记录来判断谁赢的战役多,谁的成绩好,因为干部和群众们的判断敏锐又公正。身为共产党的干部,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做事,这才是把理想信念落到实处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