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地处舟山群岛最东端,陆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共有28个大小岛屿,108块礁,其中,庙子湖、清浜、黄兴、东福山为四个住人岛。
1941年12月18日,日军三路登岛成功,英军水源被切断,于12月25日投降,香港全部沦陷,一万多名英军被俘。
二战战俘在日军眼中就是苦力。
1942年9月25日,关押在九龙和香港岛的1816名英军战俘被押上客货船“里斯本丸”号。这艘船经过改装增加了航速,船上没有悬挂任何旗帜标志,一路上非常谨慎,白天用无烟煤,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保持无线电静默,帆墙改小,不贸然处理船上垃圾,并且对潜艇泛出的水泡,发射鱼雷会出现的“一条白线”,保持高度警惕,为的就是躲避盟军在海上的游击猎杀。
正因为如此,“里斯本丸”号前几天没有遇到麻烦,但是在9月30日晚上,潜伏在上海南部海域的美军“鲈鱼”号潜艇还是发现了“里斯本丸”号,便一路追踪。
10月1日,当“里斯本丸”号驶到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鲈鱼”号潜艇近距离连续发射了几枚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击中“里斯本丸”号的燃料舱,船上响起巨大的爆炸声,但是没有立即沉没。
电影《东极岛》不知道是否会拍“里斯本丸”号被击中,以及一天后沉没的过程,这段历史是值得一拍的,日军的残暴邪恶以及“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惨烈,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当天下午,船上的700多名日军官兵大部分被安全转移到了前来救援的日本海军一艘驱逐舰和另一艘运输舰上。此后,“里斯本丸”号上仅剩下战俘,日军卫队和船员。
为防止战俘骚乱,日军卫队封闭了所有舱口,并钉上了木条,英军战俘要求每个舱能拿掉一块板子,让他们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日军不但拒绝,而且还在压舱板上蒙上防水布。这么做,日军就是想把英军战俘全部闷死在船舱里,随船一起沉没。
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号经过一天一夜的漂流,船体开始倾斜下沉,次日上午8时左右,日军船长决定弃船。日军运输船随即派出救生艇,接走了船员和大部分卫兵,仅留下六七个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里斯本丸”号最后一次剧烈晃动时,船尾随即下沉,海水很快灌进已经被打开的下舱里。最先集体遇难的是被关押在3号舱里的数百名皇家炮兵部队的官兵。
意识到日军的邪恶后,关押在1号舱的英国皇家海军和2号舱的皇家苏格兰官兵没有沦为待宰的羔羊,他们不顾一切拼死冲上甲板,纷纷跳入大海逃生。见状,在周围船上监视的日军,用机枪、步枪疯狂扫射落水战俘,当有的英军战俘好不容易爬上日军舰绳索时,又被日军野蛮地踹下去······
东极岛当地有句话:“东极无风三尺浪。”
据东极岛上的老渔民回忆:那天是农历八月二十三,“里斯本丸”号先是尾部下沉,船头翘起,最后竖着沉入大海,沉没时掀起的浪头有半天高。不久,海面上飘来大量布匹,在海上打鱼的东极岛渔民看到这么多布匹就开始打捞,但是捞着捞着,他们看见海上漂浮着很多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当年参与救人的十来岁东极岛小孩梁亦卷,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咱们东极岛上渔民有个习惯,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
拍关于东极岛的电影,人性的光辉是这段真实的历史中最值得去描绘,去聚焦,去展现的地方。
见到海上漂着人,正在海上打鱼的东极岛渔民立即抛掉打捞上来的布匹,有的甚至把刚刚捕上来的整舱的活鱼也扔进大海,奋力划向出事海域救人。
东极岛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岛上只要有船的,全都出去救人了。东极岛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共从海上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表现的细节。
东极岛渔民在一船一船救人的时候,英军战俘没有出现争抢上船的情况,原本已抓住船沿的英军战俘发现船已满员,会主动放弃,等待下一批救援;有个英军战俘在等待救援时,坐在一块礁石上吹口琴,获救后他把口琴送给了渔民张福青,张福青一直保存着这支口琴,后来生活太难了,被迫拿它去上海换了一石米······
电影《东极岛》,里面好像有东极岛渔民抗击日军,杀鬼子的情节,如果有,不知能否处理好,千万不要搞出神剧桥段,在真实的历史中,东极岛渔民手无寸铁,岛又小,全副武装的日军一旦上岛搜捕英军战俘,他们根本没有反击的能力。
但这段历史中最震撼的一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日军上岛搜捕英军战俘,烧杀抢掠,扬言要烧岛屠村。东极岛渔民宁死不屈,被藏起来的英军战俘知道再这样躲藏下去,岛上的渔民肯定会被日军全部杀死,于是集体走出藏身地,重新被日军押上去往日本做苦力的军舰,这些战俘后来的命运非常悲惨,大多惨死。
当时在东极岛上,只有三名英军战俘躲过了日军的大搜捕,而他们正是那个十来岁的东极岛小孩梁亦卷救下的。他发现了一个很隐蔽的岛洞,涨潮后洞口被淹,但里面其实能藏人。
到这里,这段历史实际上就结束了,不知电影会怎么处理,希望不要虎头蛇尾。电影《八佰》就有些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