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街道上银杏叶黄得发亮树底下常能看见橘黄的小果子。在玉溪红星国际广场附近的人行道上几位大爷大妈正蹲在树下捡果子有人手持长棍猛击树枝银杏果和绿叶哗啦啦掉了一地。 路过的人瞅着直摇头说这东西有毒别捡可大妈们头也不抬边捡边念叨:“现摘的白果能卖好几十呢! ”
这样的场景不止发生在玉溪。 在四川高坪区有人甚至脱下鞋子赤脚爬上银杏树还有人开着“火三轮”来装运采摘的白果。 环卫工人站在一旁无奈地摇头:“不好扫啊加上之前自己落下的树叶更给我们制造麻烦。 ”
银杏果又被称为白果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一些市民认为银杏果能够降血压或者看中了其经济价值于是纷纷出手采摘。 李阿姨给我算过账一斤新鲜果子能出半斤果仁卖出去能卖六七十块她家每年靠这个能赚两三千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诱人的银杏果隐藏着巨大风险。 绿化部门紧急提醒:公共绿地的行道树木都是观赏树种不允许随意采摘果实。 更重要的是这些银杏果存在严重健康风险。
为延长观赏时限绿化部门会定期对观赏树喷洒药物银杏果上可能有一些农药的残留。 红塔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万永兵表示:“两周之内要防治病虫害农药有残留期采摘吃了以后会中毒有食用风险。 ”
即使是成熟落地的银杏果也不能随意食用。 观赏用的银杏果肉较小食用价值极低且可能因药物残留影响身体健康。 银杏果看着金黄可外皮有毒烂了的味儿也难闻人见了都躲着走。
我问过卖白果的摊主他说得泡水去毒再剥壳炒熟一不小心就吐拉肚子。 专家说就算熟透的白果也不能多吃小孩和老人更要当心。 关键得控制量每天就吃五个煮汤最稳妥。
有意思的是这些被人嫌弃的果子还能种。 我朋友去年捡了一把埋进土里今年春天真就冒出小苗来。 听说银杏苗长起来能当盆景叶子春夏是绿的秋冬变黄拍出来挺好看。 不过要长成大树得等几十年现在年轻人更喜欢养点小的摆在家里当装饰。
针对采摘银杏果的不文明行为多地已经采取了管理措施。玉溪市红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何祥表示:“攀折花木、采摘花果枝叶不仅属于不文明行为而且违反了《玉溪市城镇绿化条例》。 ”
条例中明确规定此类行为将被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违规者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在四川高坪区根据《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对损坏城市园林绿化设施的行为可处以10-50元的罚款并根据情节轻重并处赔偿金额两倍以下的罚款。
城管部门已经加强了巡查力度。 高坪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彭小华表示:“近期大量银杏树结出白果后针对不时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加大了巡查力度及时制止。 ”
路边的银杏树挂满了果子有人绕着走有人蹲着捡这场景像一场没人说话的较劲。 捡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知道哪儿有坑怎么避开年轻父母牵着孩子远远躲开怕孩子不小心吃下去。
对于如何处置观赏树的果实玉溪市民提出了各种建议:“掉落在地上的银杏果可以让大家捡一捡。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避免有人爬树、攀折树枝摘果子。 ”
还有市民建议:“可以定期安排相关人员来进行采摘统一处理。 ”或者“组织环卫工人来采摘成熟的果子卖果子的钱可以作为工资分发给他们。 ”
红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何祥回应:工作人员已在定期清理银杏果后续需要如何处理观赏树木的果实也会参考市民意见。 园林部门表示市民完全可以等银杏果成熟掉落后捡拾没有必要对银杏树进行破坏。
专家说银杏是活化石能扛住各种环境活上千年都不成问题所以现在城里到处都是它。 一到秋天满地金黄可这树的果子真让人犯嘀咕闻着香吃着毒没人敢碰又总有人偷偷捡。
在某个小区的绿化带里一位大妈正用雨伞敲打银杏树枝。 保安走过来劝阻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掉在地上也是浪费我捡回去吃怎么了?”这样的对话在每个秋天都要重复上演。
有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采摘“经验”:哪个路段的银杏果最多什么时间点管理人员不在如何快速去除银杏果的外皮。 这些帖子底下往往争议不断有人点赞支持也有人批评指责。
园林专家指出暴力采摘不仅影响树木生长还会破坏城市景观。 被折断的树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些伤痕甚至永远无法愈合。 银杏树作为城市的活化石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
在南京中山路两排银杏树已经成为城市名片。 每年秋天金黄的树叶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拍照。 今年不少树枝出现了断裂痕迹地面上散落着被折断的枝条。 附近商户说最近常看到有人半夜来打银杏果。
城管部门在重点路段增加了巡逻频次还设置了警示牌:“绿化树木已喷洒农药请勿采摘果实”。 仍然有人铤而走险为了几斤银杏果不惜违反规定。
医院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接诊因食用银杏果中毒的病例。 轻者恶心呕吐重者需要洗胃治疗。 医生提醒:银杏果含有氢氰酸等有毒成分必须经过专业处理才能食用且成人每日食用量不应超过10粒。
菜市场里偶尔能看到售卖新鲜银杏果的摊位。 当被问及来源时摊贩往往含糊其辞:“自己家树上结的”。 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银杏果很大部分来自城市绿化树木。
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银杏果人们对它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超市里售卖的经过加工的银杏果备受青睐而路边采摘的却让人避之不及。 这种反差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安全和来源的担忧。
高校植物学教授指出:观赏银杏和食用银杏虽然同属一科经过不同选育方向已经产生显著差异。 观赏银杏果实较小有效成分含量低而药用价值高的食用银杏品种需要专门栽培。
在公园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老人围着银杏树打果年轻人站在远处指指点点。 这种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反映出社会变迁带来的价值观念变化。 老一辈人珍惜自然资源不愿意看到任何浪费;年轻人更注重安全规范和公共秩序。
城市规划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新挑战。 如何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绿化成果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某些城市尝试推出“有序采摘”活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允许市民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收集落果。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市民的需求又避免了对树木的破坏。
更多城市选择严格禁止采摘行为。 执法部门采用高清摄像头监控重点路段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今年已有多个地方开出罚单最高金额达到200元。
园林工人每天清晨都要清理前夜被打落的枝叶。 看着那些被破坏的树木他们感到很无奈:“这些树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这样伤害它们呢? ”
银杏树从栽种到结果需要20多年时间而破坏它们只需要一瞬间。城市里的每棵银杏树都是宝贵的绿色遗产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成都人民公园一棵百年银杏树被列为保护名木。工作人员专门设置了围栏防止游客靠近采摘。 这棵树的枝条仍然出现了人为损伤的痕迹。
植物保护组织发起“守护金色秋天”活动志愿者轮流在银杏密集区域巡逻劝阻采摘行为。 活动组织者说:“我们不是要剥夺市民亲近自然的权利而是希望找到更文明的方式。 ”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捡银杏果不同人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有人轻摇树枝等待自然掉落有人用竹竿敲打还有人直接爬上树干摇晃。 这些方法对树木的伤害程度各不相同。
园林专家演示了正确的采集方法:等待果实自然成熟掉落戴手套捡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银杏果外皮含有银杏酸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菜市场里经过加工处理的银杏果每斤售价30-50元不等。 摊主说需要经过浸泡、去皮、蒸煮等多道工序才能食用。 “自己捡的看起来免费其实算上人工和风险根本不划算。 ”
医院记录显示去年秋季共接诊15例银杏果中毒患者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 所有患者都是食用了自己采摘的银杏果。
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对路边采摘的银杏果进行化验结果显示农药残留超标2-3倍。 技术人员说:“绿化树木使用的农药品种和剂量与食用果树完全不同这些果实根本不适合食用。 ”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行为不仅要罚款还要赔偿损失。 造成严重后果的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社交媒体上关于银杏果的讨论形成两派观点。 一方认为“落果浪费可惜”另一方坚持“公共财物不可私取”。 这种争论每年秋天都会准时上演成为季节性热点话题。
城市规划部门开始考虑调整绿化树种配置。 在新建道路和公园时选择更多不结果或果实不可食用的树种从源头上减少采摘现象。
植物学家持不同意见:银杏树作为古老树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 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要加强管理和公众教育。
深秋的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在人行道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大人带着孩子走过小心地避开地上的果实。 而不远处还有人正在为了几斤银杏果与管理人员争执。 这样的场景每年都在城市里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