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男演员拒绝国际大牌千万代言,转身去云南咖啡园直播带货,三年匿名资助凉山小学被曝光后只说了8个字
十万粉丝,一夜之间就没了。
2025年3月,王鹤棣发了条长微博,就因为有粉丝在网上骂女演员,他直接说:“喜欢我,请先学会尊重他人。”然后把所有粉丝群都停了一周,让后援会整改。
经纪人肯定劝过。掉粉就是掉钱,流量时代谁敢这么干?但他还是发了,还说了句:“掉粉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纵容恶。”
这话说完,数据后台的粉丝数字就开始往下掉。10万,就这么没了。
你说他傻吗?可能吧。但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你会发现真正较真的人反而少见。
那些国际大牌找上门的时候
2024年有几个奢侈品牌来找他代言,具体哪几个不好说,反正都是能让人在红毯上多停留几秒的那种。代言费估计也不低。
他没签。
转头签了个云南咖啡品牌,叫“山醒”。创始人是个返乡青年,在做帮咖农增收的事。王鹤棣跑去普洱的咖啡园,穿着雨靴在泥地里直播,镜头里全是咖啡豆和农户的脸。
那场直播卖了两千多万,五百多户咖农的收入涨了。《人民日报》后来转发了,配文是“青年偶像的乡村振兴实践”。
但他自己的微博上,连提都没提。
凉山的那300个孩子
这事要不是当地教育局写感谢信时不小心说漏嘴,估计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从2022年开始,王鹤棣通过青基会匿名往四川凉山一所小学打钱。图书角、冬季校服,零零总总三年下来六十万。三百多个孩子受益。
匿名的意思就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打算让人知道。
2025年那些孩子寄来手绘感谢卡,他在生日那天转发了,配了句话:“你们的未来,比我今天的生日更重要。”
后来记者问起这事,他只说了八个字:“孩子们需要的是书,不是我的名字。”
拍戏那些事
《大奉打更人》里有场戏,要从高台翻滚落地。威亚出了问题,他腰扭伤了。
医生让他休养至少两周。他休了两天就回片场了,继续拍那些打戏。武术指导后来说他“有专业武行的节奏感”,但只有剧组的人知道,他每天训练超过六小时,提前三个月就进了武术训练营。
为什么这么拼?他说:“观众会看到每一帧,我不想让他们觉得假。”
听起来挺倔的。
《以爱为营》拍摄时,他跟女导演、女编剧固定时间开会,就为了让角色不要落入“霸总”那套俗套里。有场女主情绪爆发的戏,原本台词写得挺狗血,他提议改了,改得更像现代女性会有的反应。
这剧播出后,豆瓣短评里女性观众写得比较多的是“男主尊重女主”、“没有油腻感”。好评率89%。
另一个场景是在跟老演员张志坚的对手戏里。王鹤棣带着笔记本去请教台词怎么处理,每天晚上读剧本到凌晨。张志坚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这孩子问得很细,不是做样子。”
杀青那天,王鹤棣自己花钱给剧组所有老演员定制了相册,扉页上手写了感谢语。这事是工作人员后来说出来的,他本人从没提过。
凌晨五点半的健身房
他有个习惯,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健身。这习惯保持了好几年,不管拍戏多晚,第二天照样五点半起。
家里书架上放了三百多本书,文学、心理学、历史什么都有。采访里他说过一句话:“流量是暂时的,只有能力是自己的。”
《时尚先生》2024年把他选进“年度进取青年”,理由写的是“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热度中持续成长”。这话说得挺官方,但你看他做的那些事,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还有些零碎的
疫情那年他跟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搞了个“棣你一起读剧本”的线上公益课。每周两次,免费对全国高中生开放。台词训练、角色分析、心理建设,讲得挺细。累计五百多万人次看过。
有个河南的高三学生留言说,因为这课决定报考表演系。王鹤棣回了句:“梦想不该因疫情暂停。”
2024年世界听力日,他花时间学了基础手语,给歌曲《光》录了个手语版MV。画面里有十个听障儿童,全程没台词,只用眼神和手势交流。这视频在抖音拿了八百多万赞,中国残联官方转发了。
重庆山火那次,他匿名捐了两百万给消防队升级装备。后来消防总队发感谢信才曝光这事。他回应说:“英雄不需要聚光灯,但我们需要记住他们。”
现在他是“中国消防公益宣传大使”,拍了些安全教育短片,在全国中小学播。
这些事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他做了很多事,但大部分都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要么是别人透露的,要么是被动曝光的。
掉十万粉那事过去几个月后,粉丝群体自己搞了个“棣理追星”公约出来,倡导文明追星。这算好事还是坏事?不好说。但至少说明,有些坚持是会传染的。
27岁,在这个行业里不算老也不算年轻。有人选择走捷径,有人选择慢慢来。王鹤棣大概属于后者。
他会不会一直这样?谁知道呢。
但至少现在,他还是那个凌晨五点半会出现在健身房的人,那个拒绝奢侈品代言跑去咖啡园的人,那个说“孩子们需要的是书不是我的名字”的人。
这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