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网上有两件事儿,看着好像没啥关系,但搁一块儿看,那味道可就不一样了,挺值得咱们老百姓琢磨琢磨的。
第一件事儿,是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在一场大会上说了句特别“炸”的话。
她说,格力电器基本上不用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原因是怕里头混着间谍。
这话一出来,好家伙,网上立马就炸了锅。
批评的声音那是一浪高过一浪。
很多人都觉得,这话也太绝对了,简直就是搞歧视嘛。
大家伙儿纷纷举例子,说你看咱们国家那么多功勋科学家,像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老前辈,哪个不是海归?
没有他们当年毅然回国,哪有咱们今天的原子弹、氢弹和强大的国防?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论调,格局是不是太小了点?
甚至有名的媒体人胡锡进都站出来说,这种话太狭隘了,应该给广大的海归群体道个歉。
那段时间,董明珠可以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很多人都觉得她这话说得实在不妥,伤了那些满怀报国热情的海外学子的心。
可就在大家伙儿还在热议这件事儿的时候,第二件事儿来了。
国家安全部门公布了一个大案子,一下子让好多人惊出了一身冷汗,也让董明珠那句备受争议的话,突然间显得没那么刺耳了。
这个案子的主角,是一个姓郝的博士。
这个人的履历,那叫一个光鲜亮丽。
他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又公派到国外去深造,可以说,是妥妥的“天之骄子”,未来一片光明。
可就是这么一个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最后却成了外国的间谍,潜伏在咱们国家一个非常核心要害的部门里,偷偷摸摸地窃取了大量机密,最后被抓了,判了无期徒刑。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博士,怎么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国家安全部门也披露得很详细,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敌人的手段有多高明,也多阴险。
事情得从郝某在国外留学那会儿说起。
他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这对他的前途非常关键。
可就在他去某国大使馆办签证的时候,遇到了点“麻烦”。
就在他心急火燎的时候,一个大使馆的官员,咱们叫他T吧,特别“热情”地凑了上来,说可以帮他想想办法。
没过几天,这个T就以“庆祝签证办好”的名义,请郝某吃饭。
在饭桌上,T三言两语就套出了郝某的家底。
原来,郝某出身农村,虽然学习好,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在国外留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看准了这一点,T就“顺水推舟”地提出了一个听起来特别诱人的建议。
他说,自己这儿有一些课题,需要找人写点咨询报告,看郝某是专业人才,不如来做这个“兼职”,既能发挥专长,又能赚到不菲的生活费。
对于一个正为钱发愁的留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对方是使馆官员,身份靠谱;干的活是写论文,专业对口;给的钱还不少。
郝某当时根本没多想,就一口答应了。
他哪里知道,这每一分看似干干净净的钱,其实都是人家精心准备的毒药。
从那以后,郝某就和这个T以及T后来介绍的同事L,保持了长期的联系。
对方打着“学术交流”和“跨国友谊”的幌子,不断地给他钱,让他提供各种资料。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公开的、网上能查到的东西,但慢慢地,对方的要求就开始变味了,开始让他去接触一些还没公开的、敏感的研究内容。
郝某在金钱和所谓“友谊”的腐蚀下,戒心越来越低,胆子也越来越大。
等到郝某快要毕业的时候,对方终于露出了獠牙。
那个一直和他称兄道弟的L,直接摊牌,亮明了自己间谍的身份,然后把一沓厚厚的证据拍在郝某面前。
里头清清楚楚地记录了这些年郝某收了他们多少钱,提供了哪些资料。
L冷冰冰地告诉他,现在就两条路,要么把这些证据捅出去,让他身败名裂,回国就得坐牢;要么,就老老实实地跟他们签协议,回国后继续为他们服务,潜伏到重要岗位上,提供更有价值的情报,当然,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
面对这种威逼利诱,心理防线早就被攻破的郝某彻底崩溃了,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乖乖地签了那份卖身契。
回国之后,他凭借着海归博士的金字招牌,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咱们国家一个核心的科研单位。
他就像一颗被精准安插的钉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利用职务便利,把大量的国家机密源源不断地送了出去,给我们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了解了郝某这个案子的全过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董明珠那句话,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
当初骂她的人,现在很多都反过来佩服她的警惕性。
其实,董明珠可能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她作为一个执掌着掌握无数核心技术的国家级企业的负责人,她的视角和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海归,看到的是光环、是人才。
而她首先看到的,是风险。
格力有多少核心技术和专利?
这些东西一旦泄露出去,对企业、对国家都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尤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安全问题上,她采取最严格、最保守的防范措施,哪怕这种措施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是对企业、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
她那句话说得可能不那么圆滑,但它却像一声刺耳的警报,提醒了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今天这个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针对我们国家的人才策反和技术窃密,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和普遍。
而且,现在的间谍,早就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穿风衣、戴墨镜的形象了。
他们可能伪装成任何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份,潜伏在我们身边。
国家安全部门还公布过另外一些案例,听着就更让人觉得后怕了。
比如,有个喜欢摄影的大学生,在网上被一个自称“旅游博主”的美女搭讪,对方出高价请他去一些指定的地方拍照。
他一开始还挺高兴,觉得是碰到了好机会。
可当他把对方给的坐标输入地图一看,吓了一大跳,好些地方都紧挨着咱们的军事禁区。
他这才反应过来,对方根本不是什么博主,而是想利用他去偷拍军事秘密。
还有更隐蔽的,三个一起打工的工友,为了挣快钱,被境外的间谍收买。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搞起了“角色扮演”。
一个人装成钓鱼爱好者,天天守在一个重要单位附近的水库边上,假装钓鱼,实际上是在用特殊的设备进行监视。
另外两个人则穿上外卖小哥的衣服,骑着电动车,以送外卖的名义在大街小巷乱窜,实际上是在传递情报。
他们以为这身衣服是最好的伪装,谁也想不到他们是间谍,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被国家安全机关一网打尽。
这些真实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国家安全离我们每个人都非常近。
敌人策反的目标,早就不是只有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你的专业、你的爱好、你的职业,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金钱、用感情、用一个看似普通的机会来引你上钩,在你不知不觉中,就把你拖下水。
所以,董明珠那句话引发的争议,以及后来郝某案件带来的反转,其实是给我们全体国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
它让我们明白,防范间谍,保护国家安全,绝不仅仅是安全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我们多一份警惕,国家就多一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