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一名上尉在军方刊物上公然献策:若解放军攻台,美军应‘精准瘫痪’中国沿海港口,并抢占中国海外投资的港口作为筹码。 讽刺的是,这篇看似强硬的战术设想,却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焦虑——中国港口吞吐量占全球海运四成以上,一旦动手,全球供应链瞬间崩盘,美国自己也得掉层皮。 更荒诞的是,台当局一边被美国军售‘敲竹杠’(近三成装备延迟交付,部分还是淘汰旧货),一边却对这类纸上谈兵
美国对台策略早已超越传统的地缘博弈,变成一场明暗交织的“掏空行动”。 从军售、芯片产业到军事挑衅,华盛顿的每一步都瞄准了台湾的财政和战略价值。 而赖清德当局却如“铁粉追星”般紧跟美国,甚至在美国军火商“收钱不交货”“交货不对版”的套路下,仍每年花费巨资购买所谓的“安全感”。
军售陷阱是其中最赤裸的一环。 根据美台商会统计,拜登政府自2021年至今已批准近77亿美元对台军售,但实际交付率堪忧。
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对台军售积压订单已高达190亿美元,部分项目连正式合同都没有,全凭美方单方面报价。 更讽刺的是,2022年价值7.5亿美元的M109A6自行火炮案,竟因美国优先支援乌克兰而被单方面叫停。 这种“ATM式”剥削,连外媒都直言“美国把台湾当提款机”。
与此同时,美国对台积电的“暗夺”更为致命。 从拜登到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台积电将先进制程工厂迁至美国,连研发中心和封装厂都不放过。 表面是推动“半导体本土化”,实则为吸走台湾的技术命脉。
目前台积电已与英特尔、美企合资建厂,但核心技术的流失风险已成公开秘密。 一旦美国芯片产业链成熟,台湾的战略价值将大幅缩水,“弃台论”或许不再遥远。
美军学者的激进言论,则是这场博弈的焦虑投射。 美国陆军上尉米卡·尼多夫勒在《军事评论》杂志提出,战时需“精准打击中国港口设施”,使其暂时瘫痪但保留修复可能;同时抢占中国在海外投资的港口,作为反制筹码。
这种“有限战争”思维看似精巧,却忽略现实:中国反介入体系早已成熟,东风系列导弹覆盖关岛乃至美国本土,美军舰队靠近中国沿海无异于自杀。 更何况,中国海外港口多位于友好国家,美军强占必然触发国际反弹。
台当局的反应却暴露了战略短视。 四中全会刚闭幕,赖清德团队就紧张追问“金门是否被写入‘十五五’规划”,生怕经济融合演变为“事实接管”。
这种恐慌与民进党对外岛“割据”的幻想如出一辙。 大陆的应对则更显从容: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东风导弹试射跨太平洋命中目标、歼-20常态化巡航台海,每一步都在夯实实战能力。
2025年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习,更首次实现陆海空火箭军全体系合成作战,模拟封锁与精确打击台湾关键目标。
美国内部矛盾也在加剧。 前印太司令公开警告“台海冲突可能导致50万美国人伤亡”,而美军工产能却因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而受制。
更现实的是,美国海军舰艇老化严重,27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仅剩9艘服役,新一代护卫舰建造进度不足50%,连日常巡航都捉襟见肘,何谈封锁中国港口?
与此同时,大陆对“台独”的清算已转向精准打击。
2025年10月,台湾退役将领高安国因支持统一被判刑7年6个月,国台办当即谴责民进党“迫害爱国力量”。 而沈伯洋、曹兴诚等“台独”分子也遭全球范围制裁,显示反制网络已覆盖教育、商业等多领域。
赖清德虽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强化所谓“国安措施”,但岛内民怨与统派力量的崛起正加速其孤立。
美国的虚张声势与大陆的稳步推进,让台海主动权日益清晰。 国防部发言人曾直言:“台湾安全靠的是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而绝不是依仗美国援台售台武器。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歼-15T战机推向天际,当东风导弹的尾焰划破太平洋夜空,美国那些纸上谈兵的“战术设想”,终究抵不过历史潮流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