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天到晚对着电视唉声叹气了!看看这帮在国外踢球的小伙子,这才是咱未来的指望!
最近咱国内的足球,提起来不少老铁都想砸电视。比赛踢得憋屈,看得窝火。但是,咱换个频道看看,有一帮咱自己的小伙子,正悄悄在国外玩命呢,这事儿你可能还不知道。这帮孩子,才是黑夜里那点光。
这19岁小伙在荷兰踢首发,教练都夸,球衣卖疯了,这是要上天?
就说前几天,10月26号天不亮的时候,荷兰那边有一场球。一个叫王博豪的中国小伙,19岁,代表邓伯什队,第一次在荷乙联赛首发上场。对手可不简单,是当时联赛排第一的AOD海牙队。这支队伍以前在荷甲混过,底子厚,开场就想把邓伯什按在地上。你想想,一个19岁的中国孩子,第一回首发就碰这种硬骨头,心里那鼓能不敲得咚咚响吗?王博豪踢的是左前卫,开场哨一响,他就跟个小猎犬一样满场跑。他那身板看着不壮,可跟人抢球一点不怵。上半场快结束的时候,机会来了。对方后卫拿球有点犹豫,他一个箭步冲上去,脚尖一捅就把球断了下来。他头都没抬,凭感觉就把球往前场空当送。球传过去,队友拍马赶到,就差一点点,一个绝好的进球机会就这么来了。全场他踢了60分钟,两次抢断,四次把球权从对方脚下夺回来,传球的准头有88%。赛后他们那个荷兰主教练兰德乌雷夫德,直接在记者面前点名:“那个中国小伙子,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他已经跟上了我们联赛的节奏,攻和防都能出上力,他很年轻,以后会更好。”王博豪自个儿心里肯定也明白:“总算没白来,教练看着呢,下场还得这么干!”这还不算完。自从王博豪去了这个队,国内不少球迷都跑去关注。你猜怎么着?俱乐部在两天之内,卖出去了两千多件印着王博豪名字的球衣!这一下子把俱乐部管事的给乐坏了,人家马上开会,琢磨着要不要带队来咱中国踢几场友谊赛,顺便再卖点东西。荷兰球迷也在他们那边的论坛上喊:“这个19岁的中国孩子是我们的宝贝,赶紧跟他续个长合同,千万别让别的队给撬走了!”你看,这已经不是踢球了,这是在给咱中国人挣面子。
西班牙那边更吓人,一个16分钟进仨,一个专挑豪门进球,咱的“狼崽子”们要统治青训了?
你以为就王博豪一根独苗?那你想简单了。咱这帮在国外的“小狼崽子”,已经在欧洲遍地开花了,特别是在西班牙。那里有个叫谢晋的小将,09年生的,更小。就在一场U19的比赛里,他踢疯了。下半场刚开始,第47分钟,他门前抢点捅进去一个。过了3分钟,第50分钟,他又在禁区里接到传球,转身就打,又进一个。到了第63分钟,他自己带球冲进禁区,面对守门员冷静推射,球又进了!16分钟,咣咣咣,连进仨!一个人就帮球队7比2拿下了比赛。这表现,对方后卫估计连他长啥样都没看清楚。这事让我想起早年间的杨晨、孙继海,他们在欧洲也是单枪匹马闯荡。但那时候,他们是独苗,是一个人扛着所有人的目光。现在不一样了,谢晋不是一个人,在他身边,还有一大帮年龄差不多的中国孩子。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互相是队友,也是对手,今天你进一个,明天我就要进俩,这种氛围,比一个教练在场边喊一百句都有用。这不是一个球星的偶然出现,这是一批球员的集体成长。除了谢晋,还有个叫张林峒的,2010年生的。他在西班牙U16最高级别的联赛踢球,是队里的主力前锋。那个联赛里,都是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这些大俱乐部最好的苗子。张林峒5场比赛进了3个球,其中一个还是对着西甲豪门西班牙人队的U16梯队进的。这种含金量,不用我多说了吧。当然,踢球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个叫吕孟洋的小伙子,之前在西班牙受了重伤,大半年没法好好踢球,状态一落千丈。这种伤病,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打击多大,咱都能想到。但他没趴下。最近一场比赛,他替补上场,还进了个球。进球之后他攥着拳头喊,那股劲,是把心里的委屈和不甘心都喊出来了。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比进多少球都宝贵。
你敢信?咱这08年的小门将在日本豪门当上了主力,以后国门还用愁吗?
前锋们在欧洲开花,后防线上咱也有人。一个叫胡云皓的小伙子,2008年出生,在日本J联赛的豪门神户胜利船U18梯队,当上了主力门将。这事得分开看。首先,日本足球啥水平?技术细,讲究传控,对门将的脚下技术和出击判断要求特别高。其次,神户胜利船是什么队?拿过J联赛冠军,队里以前还有伊涅斯塔这种世界级的大师。能在这种俱乐部的青年队当上主力,还是门将这个最需要信任和沟通的位置,这孩子得有多稳?我有个朋友在日本,他去看过胡云皓的训练。他说那场面,日本教练安排了四个前锋轮流射门,从各种角度打,半个小时下来,胡云皓扑出去了几十个球,衣服全都湿透了,手套都磨掉了一层皮。训练结束,他还要跟后卫们用日语开会,复盘刚才的防守。这种环境,这种强度,不进步都难。这事就很有意思了。这么多年,咱国家队最让人不放心的位置是哪个?除了前锋就是门将。咱的门将,要么是技术糙,要么是心理差,一到大赛就手软。现在好了,咱有个好苗子,正巧就在亚洲技术最好的日本联赛里练级,学的还是咱最缺的那些东西。这是不是有点讽刺?咱自己家门口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可能要靠一个在“邻居”家埋头苦练的孩子来解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想一想,咱自己的青训,到底差在哪儿了?
除了这几个,还有刚在塞尔维亚联赛完成首秀的16岁小将万项;在西班牙各级别青年队里,还有刘凯源、邝兆镭这些我们还不太熟悉的名字。他们就像一颗颗撒在海外的种子。
说真的,每次看国足比赛,咱心里都跟堵了块石头一样。骂也骂了,气也生了。但是,看到这帮孩子,一个个在外面这么拼,心里那股火又变成了暖流。这可能就是希望吧。
可话又说回来,这里头有个问题挺扎心。这些孩子能踢出来,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早早地就出去了,离开了我们自己的足球环境。他们在外面学的,不光是技术,更是一种纯粹的、靠本事吃饭的足球文化。这既是他们的幸运,也是咱们整个足球圈的悲哀。
所以,咱们为这些海外小将鼓掌的时候,是不是也该问一句:为什么咱自己的地里,长不出这么好的苗子?是种子不行,还是土壤有毒?咱们是就指望这几个“漏网之鱼”将来拯救中国足球,还是下决心把自家的“农田”给好好整顿一下?这事儿,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