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上市,创新生态迈入新阶段

发布日期:2025-11-22 03:02:35 点击次数:81

2025年10月28日,上海交易所的钟声为三家尚未盈利的企业敲响。武汉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广州必贝特医药,名字陌生,却手握全球首个植物源人血清白蛋白、国产12英寸硅片、全球首创抗癌新药。它们不是靠利润表闯关,而是凭技术突破登陆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资本市场对“成功企业”的定义,正在被重写。

这不仅是三家企业的上市,更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的制度落地。它释放一个明确信号:只要技术有突破、市场有前景、研发能持续,即便账面亏损,也能获得资本市场的入场券。这背后,是中国对硬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资本服务创新本质的回归。

第五套标准的核心,是用“市值+研发进展”替代“利润+营收”的传统门槛。企业需具备40亿元预计市值,生物医药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进入Ⅱ期临床或获批上市,其他硬科技领域则需拥有国家认可的技术优势。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药获批,奕材的12英寸硅片实现国产替代,必贝特两款新药进入Ⅲ期临床——它们不是靠概念融资,而是用实打实的研发成果通过审核。

有人质疑:放行未盈利企业,会不会打开投机之门?答案藏在制度设计中。第五套标准虽豁免盈利要求,但严控研发指标: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不低于6000万元,或占比超5%;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研发人员超10%。更关键的是,企业必须获得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长期重金投入,作为市场对其技术价值的背书。这构建了一道由专业判断与硬性指标共同组成的防火墙。

这一变革,本质上是对创新周期的尊重。生物医药、半导体、商业航天,研发动辄十年,投入以亿计,用短期盈利衡量其价值,无异于扼杀未来。科创板的成长层,正是为这些“长跑选手”量身定制的赛道。过去五年,57家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22家已“摘U”转盈,48款创新药上市——数据证明,市场愿意为真正的技术价值买单。

当资本市场不再唯利润论,硬科技企业才能真正轻装上阵。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不只是多了一个上市通道,更是重塑了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从追逐短期回报,转向支持长期攻坚;从迷信财务数字,转向信任技术突破。这一步,迈得坚定,也必须持续。

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在无人区开路的企业。而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就该做它们最坚定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