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新规出台,西方军工和科技行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场博弈的棋局正在悄然改变。
2025年10月,中国宣布扩大稀土管制范围,新增五种稀土元素及相关材料的出口限制,使受限制的稀土种类达到12种。 新规不仅限制稀土产品本身,还涵盖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全链条,并首次明确限制向军事及14纳米以下半导体领域出口。
这一政策出台的时间点十分微妙,恰好在中美领导人10月底会晤前夕。 中国商务部公告中提到的“域外管辖”原则尤为引人注目:即便产品在境外生产,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国原产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国技术,就必须获得中方出口许可证。
中国稀土新政并非“一刀切”封锁,而是通过出口审批强化对稀土终端应用的监管。 这意味着,即便西方国家能找到稀土矿源,若想将其转化为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等高端产业所需的高纯度稀土材料,仍难以完全绕开中国的加工环节。
此次管制升级体现了中国在稀土管控上的精准施策。 新规对海外国防用户和先进半导体相关申请进行严格限制,使海外用户获得许可证的难度显著增大。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储量(占全球约37%),更在于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 中国稀土冶炼分离纯度可达99.99%,为全球最高,海外企业短期内难以突破这一技术壁垒。
市场对稀土供应格局变化高度敏感。 新规公布后,中国北方稀土集团等相关企业股价大涨,美国稀土公司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扬。
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程度令人震惊。 2020至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及金属进口来自中国。 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美国目前无法分离重稀土,而重稀土正是国防工业的“命脉”。
从F-35战机、“战斧”导弹到“捕食者”无人机,美国先进军事装备都严重依赖重稀土。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告直言,如果中国完全停止中重稀土元素出口,美国国防工业将长期受制于人,短期内无力填平缺口。
欧盟内部对如何应对中国稀土新规意见不一。 德国担心汽车产业受冲击,法国顾虑国防工业,东欧国家又有各自的小算盘。 所谓的“反稀土垄断联盟”刚开两次会,就因内部分歧太大而陷入停滞。
日本外务省急切呼吁“稀土荒”来临,经产省提出投入5000亿日元支持开发稀土替代材料。但问题是,稀土产业链“重资产、长周期”特征明显,从探矿、采矿到分离提纯,全流程需5-10年才能形成规模产能。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背后,是稀土走私情况的日益猖獗。 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某些美国企业通过非法渠道从中国获取光氧化锑超过3834吨。
走私手法五花八门:有的企业将稀有金属灌入塑料模特胸腔,伪装成装饰品出口;有的将金属混入瓷砖胶、装入洗发水瓶中,逐批走私出境。 2025年7月,中国启动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在广西等地侦办了一批非法出口案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企业曾向中国海关实名举报美国非法走私稀土的船只信息,最终成功截获了300吨发往美国的伪装稀土,案值超过8000万美元。 稀土走私不仅数量金额巨大,而且方式隐蔽、链条复杂、跨境协同程度高。
中国此次稀土管制升级,既是对不断翻新的走私手段的制度性回应,也是维护国家安全、防范战略资源外流的必要之举。 传统的申报制度已难以全面应对日益复杂的走私网络。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经过数十年积累,中国已建立“开采-分离-深加工-应用”全产业链闭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美国目前仅有一座商业稀土矿(MP Materials),且其开采的稀土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美国国防部自2020年起投入4.39亿美元建设稀土加工设施,但这些设施最早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且产能仍远低于中国。
西方想要重建稀土供应链面临三重障碍:技术壁垒高、环保限制严、成本压力大。 中国稀土产品性价比优势巨大,西方强行“去中国化”将大幅推高下游产业成本。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若稀土材料价格上涨30%,单辆车成本可能增加数千元,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后,将严重削弱产业竞争力。 市场规律成为西方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又一制约因素。
面对中国的稀土管控,西方各国的反应呈现明显矛盾。 尽管口头表示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行动上却极为“诚实”美国采购商在实际操作中仍优先从中国进口稀土材料,原因很简单:价格便宜、质量过硬、供货及时。
七国集团财长曾紧急讨论应对方案,欧盟贸易专员称中国措施“不合理”,美国威胁加征关税,但这些本质上都是对产业链“断链”风险的应激反应。 G7内部对是否加征关税存在明显分歧。
新加坡EdgeResearch创始人Tim Zhang认为,新规是中国在与特朗普会晤前的“影响力加码”,通过展示资源掌控力争取谈判筹码。 欧盟智库“布鲁盖尔”则指出,中国此举可能加速美欧日“关键矿产联盟”落地,长期或形成东西方两套稀土供应链体系。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与欧方会谈时,表示愿意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 这种积极回应展现了中国愿意与合作伙伴共同降低管制措施对正常贸易影响的诚意。
稀土之所以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源于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稀土不仅是制造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的关键元素,同样也在先进战机、核设施等尖端军事装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稀土管控升级,本质是全球科技竞争从“技术壁垒”向“资源壁垒”延伸的缩影。 其影响将远超稀土行业本身,正在重塑高端制造业与地缘政治格局。
对中国自身而言,稀土新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通过管控提升稀土定价权,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需加快国内稀土应用技术研发,避免“只卖原料”的低端定位,真正将资源红利转化为科技竞争力。
中国的稀土管控并非“为控而控”,而是基于对全球产业链的清醒认知与自身优势的自信。 中国通过出口审批保留了灵活调整空间,既不全面断供,又通过不确定性倒逼西方反思过度依赖的风险。
中国稀土新政出台后,美国企业迅速向商务部提交许可证申请,欧盟各国使节紧急约见中国官员,日本经产省大臣临时取消了原定的新闻发布会。 这些细节表明,全球高科技产业界正在默默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稀土秩序。
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显示,如果中国严格执行新规,美国军工企业的重要稀土元素库存只能维持40至60天。 五角大楼已经成立特别工作组,评估稀土供应短缺对国防工业的潜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