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双十一价格迷局: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

发布日期:2025-11-24 10:08:43 点击次数:97

“我提前一个月把商品加入购物车,就等着双十一促销,结果发现价格比平时还贵!”来自湖北的李霞无奈地说道。她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消费者发现,双十一期间,同一商品在同一链接下的价格在几分钟内就能飙升一倍多,而后又迅速回落。

曾经让消费者享受到真实惠的购物狂欢,如今却演变成一场考验耐心与智力的价格迷局。从“先涨后降”的价格把戏,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歧视,再到让人眼花缭乱的优惠规则,双十一的价格套路正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01 价格迷思,促销价比日常还贵的怪象

今年的双十一,不少消费者遭遇了价格“倒挂”的怪现象——促销期间的价格反而高于日常售价。

上海的孙可就有这样的经历。10月27日,他将一款剃须刀头加入购物车,当时到手价是260多元。四天后,同一链接、同一规格的商品,价格竟飙升至590多元,翻了一倍多。

更让他困惑的是,两分钟后刷新页面,价格又降至280多元。商品的原价也在同一链接下经历了“过山车”:从317元涨至670元,又降至523元。

“我能理解到手价因优惠活动变化,但商品原价怎么也能随意变动?”孙可的疑问,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店铺客服往往坚称原价未有变动,而平台客服则回应:“商品价格由商家自主制定,平台无法修改。”

02 隐形陷阱,大数据杀熟与动态定价

当你在双十一期间熬夜比价时,可能并不知道,不同用户看到的同一商品价格可能并不相同。

江苏的冯科就亲历了这种“大数据杀熟”。10月31日早上,他看中的某品牌珐琅锅结算页面显示到手价为420多元;到了中午,价格涨至近530元。

客服告诉他“活动今晚8点开始”,但当晚8点,他发现“活动价”与早上价格完全一致。

觉得被套路了的冯科转而找到该品牌的另一家授权店铺,发现同款珐琅锅到手价为355元。但当他准备下单时,结算价突然涨到372元。

而他把链接发给朋友后,朋友的手机端显示价格仍为355元——最终,他只能让朋友代下单。

更隐蔽的“杀熟”还发生在“动态定价”中。有消费者反映,一款热水器在双十一活动前不到2000元,活动期间“原价”涨到5000多元,再通过“满减”“补贴”降到3000多元,看似优惠,实则比平时还贵。

03 规则迷宫,消费者沦为“精算师”

“买个东西要过一关又一关,参与双十一下来,感觉自己成了精算师。”有消费者如是感叹。

北京的何静则被各种优惠券“绕晕了”。为了购买某品牌吹风机,她将商品加入多个电商平台购物车,打算对比后选择最优惠的平台下单。

“但比来比去,价格都比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价格高。”何静说。

后来她发现,在某平台反复浏览页面,会弹出优惠券,领券后可再减几十元;在另一平台“来回刷”,则可能弹出“优惠礼包蛋”,砸蛋后也能领券。

最终,她以385元在某平台购得吹风机,但感叹道:“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也很耗精力。真的很累。”

定金机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来自北京的王林在活动初期支付了十几笔定金,“当时还以为捡了便宜”。但到付尾款时,却发现多件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高于预估价。

例如,某款吸尘器在预售页面显示“到手价不高于899元”,实际支付时却需1099元。

客服解释,899元的价格需满足“前1小时付款”“叠加平台券”等条件。

04 监管出手,能否终结价格乱象

面对双十一期间的价格乱象,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

西安市市场监管局向全市线上线下经营者发出提醒告知,要求经营者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经营。

告知明确指出,经营者不得先涨后降,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市场监管总局也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了《“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严格规范促销行为,杜绝“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

提示强调,促销规则需清晰透明,围绕满减、优惠券、预售、保价等关键环节,明确使用条件、退改流程、有效期限等关键信息。

05 价格游戏,短期收益与长期代价

双十一价格乱象的蔓延,正在对消费者和市场生态造成双重伤害。

对消费者而言,为了凑满减熬夜计算、对比规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可能“越算越亏”。

尾款涨价、虚假优惠等行为,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对双十一促销产生抵触情绪。

有消费者直言“现在的双十一不是薅商家的羊毛,而是被商家薅”。

对商家和行业而言,短期的价格套路或许能带来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失信行为会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当消费者识破“价格戏法”后,不仅会对单个品牌失去信任,还会产生连锁抵触心理。

这种行为还会破坏行业公平竞争环境,让诚信经营的商家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最终阻碍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06 破局之道,回归简单与真诚

今年的双十一已走到第17个年头。从最初的“简单打折”到如今的“套路丛生”,这场全民购物狂欢不应在价格迷途中越走越远。

无论是商家、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回归“让利于民、激活消费”的初心,少些算计、多些真诚。

商家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坚守诚信经营底线,严格遵守《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唯有摒弃“套路思维”,将精力放在提升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上,用真实优惠回馈消费者,才能赢得长期信任与口碑。

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辨别能力,保持理性消费。

支付定金前,务必仔细阅读预售协议,对价格截图、聊天记录等关键信息做好留存;购物时可借助比价软件,识破价格猫腻。

遇到价格乱象时,不要因“金额小”“怕麻烦”选择忍气吞声,可及时向12315平台或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构建起透明、公平的消费环境,才能让双十一真正成为惠及各方的盛宴,让消费市场的活力持续迸发。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