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徐璐莹的遭遇,真是让人看得心塞,你说这好好一个比赛,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那个教练,听到杠铃砸下去的声音,第一反应不是冲上去看看人怎么样,而是甩脸子?然后直接走人?这脑回路,我真是有点跟不上了。
网上已经吵翻天了,有人直接喊着“举重这项目该封杀了”,听着是解气,但我仔细想了想,这话说得有点太冲了。真的问题,就出在这个项目本身吗?我觉得,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我特意去查了点东西,十年前的时候,那种高强度训练,基本是十练就得伤一回,受伤率是真的高。但现在呢,技术、装备都在进步,训练强度也更科学了,按照现在的统计,大概是二十练才可能出现一回伤病。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保护杠铃、专业的医疗团队、甚至还有防止失败的支架,这些东西早就配齐了,训练环境比以前安全多了,甚至比咱们平时骑个电动车上下班都安全。
所以说,问题真的不是出在那个冰冷的铁杠铃上,而是出在人身上。这个教练,是把成绩看得比啥都重,生怕影响了自己的“KPI”,完全把这个站在他面前的小姑娘当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疼会受伤的人。
要是我的话,这教练的证,我第一个就得给他扣了。不光要扣证,还得让他站在那里,给我一字不差地背上那句“先救人,再看表”。这事儿,人命比什么成绩都重要,这可是最基本的事情,怎么就有人拎不清呢?
我觉得,这个项目本身,不应该因此被“封杀”。运动的魅力,在于挑战极限,在于拼搏,但这种拼搏,不应该以牺牲人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人心里的那份冷漠和功利。
那天在现场,听到那个声音,看到那个画面,周围的人是什么反应?是惊慌失措,还是麻木不仁?是不是有人第一时间冲上去施救,还是只是站在那里围观?
这杠铃它本身,就是一块死物,它不会主动去伤害谁。真正伤人的,是那些藏在人心里的冷漠,是那种把人工具化的思维,是那种对生命的漠视。
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信息爆炸,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有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就是想要声讨,这很正常。但愤怒过后,我们是不是也该想一想,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我还记得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运动员受伤了,教练第一个冲上去,那种焦急和关怀,是发自内心的。现在呢?是不是利益链条太复杂了,把人都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我不是这个项目的专业人士,我也没有在现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看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凭着自己的良心和常识去判断。我知道,体育训练本身就存在风险,意外也难免会发生。
但是,面对意外,不同的态度,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教练,在自己的队员发生意外的时候,选择转身离开,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是害怕担责任,还是根本就不在乎?
我真的希望,那些站在教练位置上的人,都能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你们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成绩,更是他们的人生。
你说,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是不是又能看到同样的冷漠,还是能够看到人性的温暖?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