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SEMICON 半导体周报-20250713

发布日期:2025-07-21 08:59:22 点击次数:58

本周半导体行业在政策、技术与资本领域迎来多重突破。长鑫存储正式启动IPO辅导,成为国产DRAM芯片领域里程碑事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在机器人关节驱动领域实现性能飞跃,转换效率突破98.5%;上海奉贤区发布集成电路材料国产化三年行动方案,直指6N级高纯靶材技术瓶颈。

与此同时,遂宁落地106亿半导体装备制造基地,广德市填补安徽IC载板技术空白,产业区域化布局呈现加速态势。

01 政策要闻:计量技术攻坚战打响,地方产业政策密集落地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将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列为重点突破方向。方案明确要求攻克晶圆级缺陷颗粒计量测试、3D先进封装标准物质研制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构建服务集成电路的全链条计量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同步出台政务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导文件,提出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进AI大模型在政务服务中的智能审批应用。

地方政策层面亮点纷呈:

上海奉贤区发布《通用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聚焦湿化学品、高纯靶材领域国产替代,明确2027年实现G3级高纯试剂量产目标,剑指28纳米以下芯片制造材料自主化。

杭州市就类脑智能产业支持措施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链主企业”培育路径。

成都市创新推出机器人农业生产场景规划,推动农业低空经济发展。

金融监管领域,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明确表示,稳定币牌照将于年内发出且数量仅为个位数。上海市国资委召开专题学习会,要求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研究探索和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显示数字金融与半导体技术融合加速。

02 技术突破:氮化镓解锁机器人性能瓶颈,国产材料替代提速

2025年作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氮化镓(GaN)半导体正成为破解性能瓶颈的关键材料。相较于传统硅基芯片,其高频、高能效特性完美适配机器人关节驱动对精度和功率密度的严苛要求。

在英诺赛科苏州基地,指甲盖大小的氮化镓芯片已实现量产,其开关速度较传统硅基器件提升70%。该公司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王怀锋向证券时报透露,通过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上下身肢体关节,功率提升30%,转换效率提高5%,在48V电源应用中体积缩减达30%。

意优科技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已将英诺赛科ISG3204氮化镓芯片集成于关节驱动板。技术总监李战猛表示:“氮化镓驱动器转换效率达98.5%以上,相同面积下功率输出显著提升,满足高爆发力运动需求。”

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英诺赛科全球首创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量产技术,使单片晶圆晶粒产出提升80%,单颗芯片成本降低30%,晶圆良率已达95%。合封芯片技术减少外围元件30%以上,推动100W关节电机驱动模组进入量产阶段。

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奉贤区布局的6N级(99.9999%)高纯靶材攻关取得进展,确信乐思、同创普润等企业突破制备工艺瓶颈。光刻胶领域,深紫外光刻胶研发进度将直接影响28纳米以下芯片国产化进程。

广德市芯聚德科技实现IC载板技术突破,其产品线宽精度达1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六分之一),填补安徽省技术空白,月产能达5000平方米。

03 资本动态:存储巨头启动IPO,机器人融资持续高热

长鑫存储正式启动A股上市辅导程序,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担任辅导机构。这家国产DRAM龙头企业注册资本达601.9亿元,无实际控制人,合肥清辉集电以21.67%持股位列第一大股东。此举标志着国产存储芯片产业进入资本化加速阶段。

一级市场融资热潮席卷机器人产业链:

具身智能企业星海图完成超1亿美元A4/A5轮融资,美团龙珠、今日资本联合领投

四足机器人厂商云深处获近5亿元C轮融资,国新基金领投

小雨智造获约亿元A++轮融资,滴滴出行领投

开普勒机器人完成A+轮融资,福然德、涛涛车业联合投资

半导体设备领域,无锡尚积半导体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其PVD设备国内市占率超80%。

二级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创五年新高。2025年以来重大重组案例达7起,较2020年峰值增长40%。仕佳光子宣布收购福可喜玛82.38%股权,正帆科技拟现金收购汉京半导体62.23%股权,产业链整合呈现向“技术协同攻坚”深化特征。

参与并购重组的半导体公司呈现“两高一低”特质:平均市值超520亿元,营收复合增速近20%,市盈率降至88倍,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04 产业链布局:西南装备基地落子,长三角集群效应凸显

区域产业链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月11日,遂宁签约106亿元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一期投资30亿元建设真空镀膜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半导体高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广德市打造的长三角PCB产业集群效应显现。通过首创“拎机入住”模式及集中污水处理体系(污水循环利用率90%),已集聚全省80%的PCB产能,形成“玻纤纱—覆铜板—电路板—智能终端”完整链条。

2024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89亿元。

奉贤区创新产业链生态构建模式,通过同创普润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形成材料研发、中试到量产闭环。该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双轮驱动,要求重点材料必须通过至少3家头部芯片企业认证测试,避免资源错配风险。

05 全球视野:AI驱动HBM需求激增,日本重返先进制程竞争

全球半导体市场呈现结构化增长。据SEMI数据,2025年设备销售额将突破1200亿美元,中国继续领跑设备采购市场。

存储领域复苏态势分化,HBM需求位元年增长率近200%,2025年有望再翻番,而传统DRAM与NAND复苏仍显乏力。

日本半导体强势回归先进制程竞争。获丰田、Sony财团注资的Rapidus公司,其2nm试产线已于2025年4月启动,时隔30年重返尖端制程战场。

地缘政治影响持续发酵。美国针对16nm以下逻辑芯片、128层以上NAND的新出口管制倒逼国产替代加速,先进封装、EDA、特色工艺成为突围重点。

交银国际最新研报指出,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主线中,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进程最具成长确定性,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合理的细分领域龙头。

06 分析师视角:机器人市场将比新能源车大100倍

英诺赛科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王怀锋对未来市场作出大胆预测:“未来5年机器人市场将比新能源汽车大100倍。机器人全身都将使用氮化镓产品,成为氮化镓最大应用市场。”

据技术验证数据显示,单台人形机器人需使用氮化镓器件约300颗,随着自由度和功率密度提升,未来单机用量有望突破1000颗。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氮化镓在电机驱动、GPU电源、BMS等部位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意优科技技术总监李战猛描绘了清晰的应用前景:“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工厂替代高危工种,形成千亿级市场;10年内则有望像汽车一样走进家庭,成为万亿级家用智能终端。”

产业瓶颈仍存。硬件发展速度落后于AI技术进步,电机发热、散热设计等问题亟待突破。北京机器人马拉松中出现的状况凸显了硬件可靠性挑战。

随着计量技术攻关政策落地、氮化镓材料性能释放及资本市场强力赋能,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从“国产替代”向“性能引领”的关键跃迁期。

技术的突破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本周英诺赛科量产的8英寸氮化镓晶圆背后是95%的良率支撑,奉贤区规划的6N级靶材需三年实现量产。

当长鑫存储在科创板敲钟之日,中国存储芯片的自给率数字必将被重新书写;而当机器人关节中的氮化镓芯片突破千颗用量之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格局也将彻底重塑。

<以上,完结。>

免责声明:以上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和学习使用,不做其他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