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事频道报道:解放军某旅英雄飞行大队驾驶歼-20战机,成功完成对马海峡的穿越任务。这本是解放军一次常规演训,却引发日韩舆论的集体“破防”。原因很简单:若非中方主动披露,日本、韩国乃至驻日韩美军竟对此次飞行行动浑然不知。
对马海峡,这个西接朝鲜半岛、东临日本九州岛的战略水道,历来被美日韩视为核心防区。日本列岛的能源运输、贸易往来以及军事调动高度依赖此水域,自冷战时期便是美军遏制太平洋力量的前沿阵地。
然而这次,面对距离日本九州不足300公里的歼-20,素有“御用摄影师”之称的日本航空自卫队毫无动静。韩国同样保持沉默,驻韩美军乌山基地和驻日美军岩国基地这两个本应高度警戒的军事据点,也未能发出任何警报。
这片被严密监控的空域,部署着美日韩最先进的雷达系统:日本在九州岛和本州西海岸布置的J/FPS系列相控阵雷达,美国在韩国星州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及其AN/TPY-2雷达,以及韩国自身的监测设备。这些系统理论上能捕捉到雷达反射截面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可达1200公里以上。现实却是:当歼-20穿越最窄处仅41公里的对马海峡时,三方的雷达屏幕竟无一家发出预警。
歼-20如何实现完美隐身?技术细节揭示了答案。其菱形机头与翼身融合设计能最大限度偏转雷达波,DSI进气道巧妙遮蔽发动机叶片,S形尾喷管抑制红外信号。机身表面覆盖的新型智能隐身蒙皮中不仅含有最新碳化硅涂层,还布满微型迷宫式结构,可扭曲雷达波传播路径。
最核心的是三大隐身技术:独特的升力体鸭式气动布局将雷达波反射至非威胁方向;低光泽度吸波涂层吸收特定频段电磁波;机身缝隙的锯齿化处理减少反射面积。这些技术使歼-20的雷达反射截面降至0.001—0.005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只麻雀大小。这就像在黑暗中穿了一件隐形斗篷,连最先进的雷达也成了睁眼瞎。
面对如此尴尬的境遇,韩媒解释称“‘萨德’一直面向朝鲜,所以未发现从身后飞过的战机”——这一辩解恰恰暴露了该系统的致命短板:无法实现全向监控。更讽刺的是,AN/TPY-2雷达原本号称能探测到0.01平方米的目标,却在歼-20面前完全失效。日本计划2025年部署的10厘米级高精度雷达、韩国通过OWL-Net光学网构建的监测体系同样形同虚设。美国前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曾公开承认,F-35在东海与歼-20遭遇时,E-3预警机未能提供有效支持。这次事件再次印证了传统防空体系在第五代隐身战机面前的无力。
歼-20的成功突防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意味着驻韩乌山基地、驻日岩国基地等目标均在其打击范围内。配合攻击-11无人机协同作战,歼-20能凭借隐身优势对高价值目标发起突然攻击。这次飞行还验证了歼-20的超远作战半径,航程超过1000公里的飞行证明其已具备在日本海长期存在的能力,标志着中国空军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央视披露消息后,日本防卫省急忙宣布追加23亿美元升级雷达系统,韩国也启动新一代预警机研发计划。日本部署的AN/SPY-7(V)1雷达虽提升了对弹道导弹的探测能力,但未针对性优化反隐身性能;韩国采购的E-7A“楔尾”预警机虽增强了低空监测,却难以应对隐身目标。
东亚的天空已经改变。当日韩舆论仍在为“萨德为何失效”争论不休时,歼-20的航迹已改写了地区力量平衡。曾经被视为“铜墙铁壁”的美日韩防空网络,在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机面前暴露出无法掩饰的漏洞。中国航空科技的飞跃,让东亚的天空出现了新的主宰者。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