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提到汽车工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东北的长春、南方的广州或者东部的上海,这些都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老牌重镇。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告诉您,山东青岛这座以碧海蓝天、啤酒飘香而闻名的海滨城市,正在汽车产业,特别是代表着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里异军突起,您会不会觉得有些意外?
一座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是如何在技术门槛极高、竞争异常激烈的汽车制造业中站稳脚跟,甚至跑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呢?
这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套清晰且务实的战略打法。
最近,青岛市举办了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媒体见面会,来自四家重量级车企的负责人——北京汽车制造厂、一汽解放青岛、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和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的代表,就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青岛汽车产业崛起的密码,这个密码的核心,就在于“链主企业”的强大引领作用。
可能很多人对“链主企业”这个词感到有些陌生,说白了,它指的就是在一个产业链条里头,那个最有实力、最有话语权、能领着大家一起干的“领头羊”或者“老大哥”。
这个“老大哥”可不只是自己有订单、能赚钱那么简单,它得有核心技术,能制定行业标准,还得有强大的号召力,能把上下游一大批配套企业都凝聚在自己身边,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朋友圈”。
青岛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牢牢抓住这几个实力雄厚的“老大哥”,让它们像火车头一样,拉动整条产业链向前奔跑。
我们先来看看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是怎么做的。
作为我国商用车领域的巨头,它在青岛的布局堪称大手笔。
见面会上,公司副总经理王玉海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汽解放青岛公司每年在青岛本地采购的零部件金额,超过了300亿元。
300亿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青岛本地成百上千家从事钢铁、轮胎、各种零部件生产的企业,每天都有稳定可靠的订单来源,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想成为一汽解放的供应商,这些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就必须达到国家乃至国际的一流标准。
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倒逼机制,为了能跟上“老大哥”的步伐,小兄弟们必须不断地自我提升,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此外,一汽解放还发挥了巨大的磁吸效应,以其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为核心,直接吸引了像力神电池这样的15家核心配套企业来到青岛落户,硬是在本地打造出了一个涵盖“电机、电控、电池”这三大核心部件的完整供应体系。
过去,这些关键零部件可能需要从全国各地采购,物流成本高,沟通也不方便;现在,核心供应商就在“家门口”,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协同能力。
这正是“链主”力量的生动体现,它不仅自己发展壮大,还带动形成了一个千亿级的商用车产业生态圈。
如果说一汽解放展示的是通过巨额订单和产业聚集带来的“硬拉动”,那么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则为我们展现了“软实力”的赋能。
这家坐落在青岛即墨的现代化工厂,是德国工业精神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完美结合。
公司技术总监成洪涛介绍了一套名为“精秩物流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这套系统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作用却非常接地气:它打通了大众集团内部的19个信息系统,实现了生产需求和供应商供货的无缝对接。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线上需要什么零件,系统会自动向供应商发出指令,供应商就能像接收外卖订单一样,精准地在规定时间将规定数量的零件送到指定工位上,实现了全自动化的准时化物流。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汽-大众并没有把这套先进的管理经验藏着掖着,而是积极地向它的300多家供应商推广,帮助大家一起提升管理水平。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仅自己武功高强,还愿意把内功心法传授给同门师兄弟,共同提升整个门派的实力。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也走在了前列。
他们联合核心配套企业,建成了青岛汽车行业第一个“无废供应链”,通过技术共享,推动污泥干化处理、废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努力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
这种超越了单纯商业利益的责任与担当,让“链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和令人尊敬。
青岛的汽车产业版图中,还有着新旧动能转换的精彩故事。
提起北京汽车制造厂,很多人会想到那款经典的212越野车,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这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在2020年选择全面重组并落户青岛,投资152亿元建设青岛总部基地,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勇气的“二次创业”。
他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生产线搬迁,而是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
自动化率超过90%的智能化工厂,涵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不仅让212这样的经典车型焕发新生,还推出了极石SUV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依托山东本地的材料业巨头魏桥集团,在车身轻量化等关键技术上进行深度合作,让汽车变得更轻、更坚固、成本也更低。
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整车厂,与一个掌握前沿材料科技的集团强强联合,在青岛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共同书写着老品牌焕发新活力的传奇。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位亲民的“国民神车”缔造者——上汽通用五菱。
作为上汽通用五菱在北方的重要生产基地,青岛分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生产了超过850万辆汽车,创造了超过3000亿元的产值,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同样扮演着“链主”的角色,带动了47家供应链企业落户青岛,为超过3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近年来,他们更是加大了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联合供应商在青岛投产了智慧电驱和动力电池项目,规划年产能达到30万台。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驾驶的五菱新能源汽车,其跳动的“心脏”——动力电池和驱动系统,将有越来越多的是“青岛制造”。
纵观这四家企业的布局和发展路径,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慧所在。
它不是盲目地招商引资,而是精准地引进了这四家各具特色、实力强劲的“链主”,让它们在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不同赛道上发挥引领作用。
它们之间既有协同合作,又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一个结构完整、运行高效、能够自我进化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四家企业就像四根坚实的顶梁柱,稳稳地撑起了青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宏伟梦想。
这盘棋,青岛下得既稳健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