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以下权威史料创作:· 中国政协网《从战犯到公民——周总理秘书童小鹏回忆特赦战犯的教育改造》· 中国统促会《一项推动和平统一祖国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特赦蒋介石集团战争罪犯六十年记》· 《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杜聿明回忆录》
1959年9月17日深夜,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昏黄的灯光下,杜聿明死死盯着墙上的《人民日报》,那份报纸已经被翻得卷了边。
"中共中央关于特赦战争罪犯的指示……"
十个字,他默念了不知多少遍。
隔壁囚室传来王耀武压低的声音:"老杜,这次……会有咱们吗?"
没人能回答。
功德林里关押着两百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省主席……哪一个不是跟随老蒋多年的心腹?
可为什么,偏偏只有十个人能获得特赦?
标准究竟是什么?
三个月后,当那十个名字在特赦大会上被一一宣读时,整个功德林都沸腾了。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们时说的第一句话——
那句话,让这些铁骨铮铮的将军们,当场泪流满面……
01
1959年12月3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夜色如墨,寒风呼啸。
八角楼上的哨兵来回踱步,皮靴踩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八条放射状的胡同里,却灯火通明。
"甲字号"胡同第三间囚室,杜聿明坐在床沿上,手里攥着一支香烟,烟头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
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
这位曾经统帅数十万大军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此刻却像个等待发榜的考生,心跳得厉害。
"老杜,还没睡?"
隔壁传来宋希濂的声音。这位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黄埔一期的同窗,此刻也毫无睡意。
"睡不着。"杜聿明把烟头狠狠按灭在烟灰缸里,"老宋,你说……明天会不会……"
话没说完,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管理所副所长胡大树快步走来,身后跟着几名干事,手里抱着厚厚的文件。
所有囚室的门同时被打开。
"全体集合!明天上午九点半,礼堂召开特赦大会!"
胡大树的声音洪亮有力,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一石激起千层浪。
"乙字号"胡同里,王耀武猛地从床上坐起来,这位曾经的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在济南战役中被俘后,已经在功德林度过了十年光阴。
"特赦大会……终于来了。"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照片——那是他离开济南前,与妻子的最后一张合影。
照片已经泛黄,边角磨损得厉害,但他每天都要看一眼。
"丙字号"胡同,曾扩情正在给自己泡茶。
这位黄埔一期的"扩大哥",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已经65岁了。1949年12月,他在广汉深山的寺庙里躲藏时被抓获,那时他甚至剃度当了和尚。
"特赦……"他喃喃自语,"周先生,还记得当年在黄埔的学生吗?"
1925年,他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少校科员时,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那段师生情谊,已经过去34年了。
"丁字号"胡同,郑庭笈坐在书桌前,正在写检讨材料。
这位第49军军长,黄埔五期毕业生,在昆仑关战役中击毙日军中村正雄,也曾率部入缅作战。但内战中的所作所为,让他愧疚难当。
听到"特赦大会"四个字,他手中的钢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墨水洇开一片。
那一夜,功德林无人入眠。
有人在走廊里来回踱步,脚步声此起彼伏。
有人跪在床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有人翻出十年来的学习笔记,一页页翻看,试图从中找出自己是否"改造合格"的证据。
1959年12月4日,上午9点。
功德林礼堂。
这座能容纳五百人的大礼堂,此刻座无虚席。两百多名战犯身着统一的灰色囚服,分列两侧。
礼堂正中悬挂着巨大的横幅:"特赠战争罪犯大会"
左侧标语:"我们的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右侧标语:"劳动改造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主席台上,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已经就位,手中捧着一份文件——那份文件上,写着改变十个人命运的名字。
九点三十分整。
大会正式开始。
礼堂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两百多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主席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法官站起身,声音庄严而有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签署的特赦令,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现宣布首批特赦战犯名单——"
他停顿了三秒,目光扫过台下。
那三秒钟,仿佛三个世纪那么漫长。
"第一名:杜聿明!"
声音如同惊雷,在礼堂里炸响。
杜聿明整个人僵住了。
"有!"他机械地应了一声,立即站了起来。
身边的人推了他一把:"老杜!上去!"
他这才反应过来,踉跄着站起身,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管理员叫他出列,到前面一列长凳前,面向主席台肃立。
五十五岁的将军,走向主席台的每一步都那么艰难。
法官将一本红色封面的特赦通知书递到他手中,那本薄薄的册子,重如千斤。
杜聿明双手颤抖着接过,深深鞠躬——一下、两下、三下。
然后,这位曾经指挥过东北战场、徐州战场的铁血将军,热泪夺眶而出,低头饮泣起来。
泪水打湿了特赦通知书的封面。
"第二名:王耀武!"
"第三名:曾扩情!"
"第四名:宋希濂!"
"第五名:陈长捷!"
"第六名:杨伯涛!"
"第七名:郑庭笈!"
"第八名:邱行湘!"
"第九名:周振强!"
"第十名:卢浚泉!"
十个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
每念一个,就有一个人踉跄着走向主席台,接过那本红色的特赠通知书,然后泪如雨下。
宋希濂接过通知书时,双手抖得几乎拿不住。这位52岁的黄埔一期毕业生,在川湘鄂边区被俘时,曾试图投河自尽,被部下拦住。
十年了,他以为自己会死在功德林。
没想到,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王耀武站在台上,眼眶通红。当年"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响彻山东大地,他化妆突围时,因为用了美国进口的高级卫生纸而被识破身份。
如今,他居然获得了特赦。
郑庭笈接过通知书的瞬间,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
黄埔军校教官的喝令、昆仑关战役的枪炮声、缅甸战场的血雨腥风、秦城农场的锄头落地声……
一切的一切,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
台下,没有被点到名字的战犯们,表情复杂。
有人低下头,默默流泪。
有人握紧拳头,指甲陷进掌心。
有人不甘地喊出声:"完了?就这十个?"
但更多的人,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连杜聿明、王耀武这样的"大战犯"都能被特赦,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好好改造,将来也有机会?
大会结束后,十位特赦战犯被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
管理所所长王英光走进来,脸上带着少见的笑容:
"同志们,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战犯,而是新中国的公民。"
"同志"这个称呼,让十个人都愣住了。
这个词,距离他们已经太遥远了。
"十天后,周总理要亲自接见你们。现在,先让你们给家人写信报平安。"
写信?
杜聿明的手又开始颤抖。
他的妻子曹秀清1949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以为他早就死了。这十年,音讯全无。
王耀武想起了济南的家,想起了妻子郑宜兰。
宋希濂想起了远在美国的亲人……
那一夜,十个人都写了很长很长的信。
信纸上,泪痕斑斑。
02
时间回溯到1959年9月8日,北京,中南海。
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空气凝重。
桌上摆着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特赦一批确实已经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罪犯的建议》。
这份文件,是毛泽东亲自提议起草的。
"今年国庆十周年,是否可以特赦一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
毛主席的建议传达下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赞成:"这体现了我们的政策宽大,有利于争取台湾。"
有人反对:"这些战犯罪行累累,怎能轻易释放?"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最终,会议通过了这个建议。
但紧接着,更大的难题来了——
特赦谁?不特赦谁?
标准是什么?
1959年10月,周恩来的办公室。
夜深人静,西花厅的灯还亮着。
周恩来伏案工作,面前堆满了功德林送来的档案——两百多份,每一份都厚达数十页。
这些档案记录着每个战犯的详细情况:
出身、学历、军衔、职务、被俘经过、改造表现、思想汇报……
周恩来一份份翻看,手中的红蓝铅笔不时在关键处做标记。
红色——重点考虑
蓝色——需要进一步观察
秘书注意到,总理在杜聿明的档案上停留的时间最长。
档案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杜聿明的履历:
陕西米脂人,1904年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抗战期间指挥昆仑关战役大捷……
周恩来用红笔在"黄埔一期"四个字下面画了重重的一横。
然后在档案空白处批注了六个字:"黄埔同学,可用。"
王耀武的档案被打开。
山东泰安人,1904年生,黄埔三期,曾任第74军军长、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抗战期间参加淞沪会战、南昌会战、湘西会战……
周恩来在"湘西会战"旁边画了一个圈。
那一战,王耀武指挥的第74军重创日军,是抗战后期的重要胜利。
宋希濂、曾扩情、郑庭笈……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档案中跳出来。
有些,是黄埔军校时的学生。
有些,是抗日战场上的功臣。
有些,内战中双手沾满鲜血,但如今改造表现良好。
凌晨两点,周恩来放下手中的铅笔。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三个维度的特赦标准:
第一:身份代表性
必须是黄埔出身或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台湾、海外有影响力,能发挥统战作用。
第二:改造表现
思想转变明显,有真诚的悔改态度,劳动积极,与群众关系良好。
第三: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立过功,对民族有贡献,这是重要的加分项。
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1959年11月初,毛泽东的书房。
周恩来带着初步拟定的名单,前来请示。
名单上,有十五个名字。
毛泽东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名单。
他用毛笔在每个名字后面,都画了一个圈。
"杜聿明,黄埔一期,打过昆仑关,虽然后来跟我们作对,但抗战有功,可以。"
"王耀武,黄埔三期,湘西会战打得不错,济南战役虽然败了,但他是军人,服从命令,可以理解。"
"宋希濂,黄埔一期,川军出身,抗战时守惠通桥、打滇西,是条汉子,可以。"
"曾扩情,黄埔一期,1925年就跟着恩来同志干政治工作,虽然后来走错了路,但念在旧情,可以。"
毛主席一边说,一边在名单上做标记。
说到第十一个人时,他停下了。
"这几个……再观察观察。"
最终,十五个名字,被缩减到十个。
周恩来问:"主席,为什么偏偏是这十个?"
毛泽东放下毛笔,点燃一支烟,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恩来啊,这十个人,个个都是黄埔出身或者国民党的柱石。"
"特赦他们,不是为了他们个人,是为了天下。"
"台湾还有他们的同学、部下、故交。这些人看到大陆如此宽宏大量,心里会怎么想?"
"海外那些犹豫的人,看到我们这样对待战俘,会不会重新考虑回来?"
"这盘棋,下的是统一的大局。"
周恩来恍然大悟。
他想起了1924年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时的情景——
那些年轻的学生,在课堂上听他讲三民主义,讲革命理想,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后来,他们有的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却选择了国民党。
师生反目,兵戎相见。
如今,历史的车轮转了一圈,那些学生已经两鬓斑白,有的成了阶下囚。
作为老师,怎能不痛心?
"主席,我明白了。"周恩来的声音有些哽咽,"这十个人,是我们向台湾、向海外发出的信号——"
"只要回到人民的怀抱,过去的恩怨,可以一笔勾销。"
毛泽东点点头,用力按灭了烟头:
"你去安排吧。特赦大会之后,你亲自接见他们。"
"尤其是那几个黄埔的学生,你这个老师,要好好跟他们谈谈。"
1959年11月中旬,周恩来找到张治中、傅作义。
这两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早已起义投诚,现在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文白、宜生,有件事需要你们帮忙。"周恩来开门见山。
"功德林里的那些老同事、老部下,你们去看看他们,做做工作。"
"特赦的名单已经定了,但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是这十个人。"
张治中和傅作义欣然领命。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们多次前往功德林,与那些战犯促膝长谈。
张治中对杜聿明说:"老杜,当年咱们都是为党国效力,如今国共两党要和平统一,你们这些人,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傅作义对王耀武说:"耀武兄,我当年起义,就是看清了大势。你现在被特赦,正是重新做人的机会。"
这些话,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战犯们干涸的心田。
1959年12月1日,最终的特赦名单呈报毛泽东。
毛主席用毛笔,在十个名字上,一个个郑重地画了圈。
"就这十个,批准。"
三天后,功德林的特赦大会如期举行。
这十个名字,牵动着海峡两岸、海内海外无数人的心。
03
1959年12月14日下午3时,北京中南海西花厅。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青砖灰瓦上,一切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两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入西花厅,车上坐着刚刚获得特赦的国民党将领和末代皇帝溥仪。
杜聿明坐在最前排,双手紧紧攥着衣角。
他换上了管理所发的崭新的中山装,胸前的纽扣扣得一丝不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但他的手心,全是汗。
"老杜,别紧张。"旁边的宋希濂低声说,"周先生向来和蔼,不会为难我们。"
"我不是紧张。"杜聿明的声音有些颤抖,"我是……愧疚。"
1924年,黄埔军校。
那一年,杜聿明二十岁,是黄埔一期的学生。
周恩来二十六岁,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课堂上,周恩来讲三民主义,讲工农革命,讲如何建立一个新中国。
年轻的杜聿明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位老师,真是满腹经纶,气宇轩昂。
那时候,他甚至想过,要跟着周主任干革命。
可后来……
历史拐了一个弯,他选择了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心腹。
师生反目,战场相见。
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他以战犯的身份,再次见到当年的老师。
杜聿明的心中,五味杂陈。
车停在西花厅门口。
秘书走出来:"周总理请各位进去。"
十一个人鱼贯而入,走进会客厅。
除了功德林的十位,还有从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的溥仪。溥仪住在五妹家里,单独用小车接来,迟到了几分钟。
会客厅里,除了周恩来,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习仲勋,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以及著名民主人士张治中、邵力子、傅作义、章士钊、屈武。
徐冰诙谐地指着溥仪对大家说:"这位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是在抚顺管理所第一批特赦的。"
溥仪身穿一套蓝棉制服,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听完介绍后,转身向大家频频点头致意,然后就座。
看到周恩来的那一刻——
周恩来起身,向他们走来。
他穿着整洁的灰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那笑容,和三十五年前在黄埔军校时,一模一样。
"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
周恩来一个个叫出他们的名字,走上前,和每个人握手。
握手的力度不重,但很温暖。
当握到曾扩情的手时,周恩来突然停住了,仔细看着他:
"扩大哥?是你吗?"
曾扩情一愣,随即老泪纵横。
"扩大哥"——这个称呼,已经三十四年没人这样叫他了。
1925年,他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少校科员时,因为年纪比同期大,大家都叫他"扩大哥"。
周恩来还记得!
"周先生……"曾扩情的声音哽咽了,"学生……学生走错了路,对不起您!"
周恩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今天请你们来,不是追究过去,而是谈未来。"
十一个人在沙发上坐下,气氛有些拘谨。
周恩来亲自给每个人倒了一杯茶,然后坐在他们对面。
他环视一圈,缓缓开口:
"诸位,在座的绝大多数是黄埔学生,我和文白(张治中)都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是你们的老师。"
"学生走错了路,不管怎么说,老师多少也是有责任的!"
这句话一出,张治中频频点头,陈毅也爽朗地笑出声来。
在座的十一个人,紧张的情绪立刻消除了大半。
杜聿明的眼眶红了。
宋希濂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王耀武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像堵了一团棉花,什么也说不出来。
周恩来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特赦的是你们十个人?"
"功德林里两百多名战犯,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你们?"
十一个人齐刷刷抬起头,眼睛里充满了渴望。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整整十天。
王耀武忍不住问:"周总理,我们……我们也想知道这个答案。"
周恩来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
"昨天,我去见了主席。"
"主席让我转告你们一句话。"
会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杜聿明的心脏狂跳,手心的汗浸透了裤子。
毛主席的话……那将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
周恩来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停在杜聿明脸上。
他缓缓开口:
"主席说——"
就在这时,杜聿明双腿一软,身体剧烈颤抖起来……
周恩来看着颤抖的杜聿明,声音温和而坚定:
"主席说:'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你们的老师。'"
一句话,如同春雷炸响。
杜聿明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宋希濂、王耀武、曾扩情……所有黄埔出身的将领,全都泪流满面。
"学生"——这两个字,承载着毛主席对他们的认可。
"老师"——这两个字,赋予了他们新的使命。
周恩来继续解释:
"主席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当年在黄埔是我们的学生,现在要成为新中国的老师。"
"成为什么老师?"
"成为向台湾、向海外传递真相的老师!"
"你们在台湾还有同学、部下、故交,你们的经历,你们的转变,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这,就是为什么选你们十个人的真正原因!"
陈毅副总理接过话茬:
"你们十个,八个黄埔出身,两个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
"在台湾,在海外,谁不认识你们?"
"杜聿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蒋介石的心腹!"
"王耀武,山东省主席,湘西会战的英雄!"
"宋希濂,黄埔一期,川军名将!"
"你们这样的人都能被宽大处理,都能重获新生,那些还在犹豫的人,会怎么想?"
张治中也说:
"特赦你们,是一盘大棋。"
"这盘棋,下的不是你们十个人,而是整个台湾,整个海外华人圈。"
"让他们看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要和平统一的。"
杜聿明擦干眼泪,颤抖着站起来:
"周总理,学生明白了。"
"这不仅仅是特赦,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着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的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
周恩来立即摆摆手,笑着说:"不能怪你们学生,要怪老师没有教好。"
几句话,说得杜聿明心情更加激动,一再表示要继续改造自己,戴罪立功。
杜聿明又向陈毅检讨说:"我刚刚被俘时,老总要见我,我当时抱着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的反动立场,拒不见面。确实是顽固透顶,应该罪加一等。"
陈毅哈哈大笑,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周恩来话锋一转:
"现在我要问你们几个问题。"
"第一,你们愿不愿意为祖国统一大业出力?"
"第二,你们愿不愿意给在台湾的老同学、老部下写信,把大陆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
"第三,你们愿不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台湾方面,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重。
十一个人对视一眼,然后齐刷刷站起来:
"愿意!"
"我们愿意!"
"能为祖国统一出力,是我们将功赎罪的机会!"
声音此起彼伏,但每一句都发自肺腑。
杜聿明更是激动地说:"周总理,我们在台湾还有很多同学,有黄埔的,有中央军校的。我们会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大陆的真实情况,劝他们早日回来!"
王耀武说:"我在济南战役被俘,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共产党不但没杀我,还给我治病,教育我,如今又特赦我。这份恩情,我一辈子也还不完。我愿意用余生,为祖国统一做点事情。"
宋希濂说:"当年我在四川被俘时,想跳河自尽,是解放军把我救下来。十年改造,我才明白,自己过去做了多少错事。现在有机会将功赎罪,我一定全力以赴。"
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
"好,很好。"
"但我要提醒你们,给台湾写信,不要空喊口号,要讲真话,讲实情。"
"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告诉他们。"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最有说服力。"
会见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临别时,周恩来又说了一句话:
"你们出去后,还要继续改造,但不是改造成别人,而是改造成最好的自己。"
"你们都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国家需要你们,人民需要你们。"
"希望你们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一个人深深鞠躬,眼含热泪地走出西花厅。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那一刻,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获得了新生。
04
1960年春,北京郊区。
十位特赦战犯被安排到红星人民公社,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动改造。
这是他们彻底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
清晨,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扛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
五十多岁的年纪,干起农活来,确实有些吃力。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王耀武负责浇水,每天要挑几十担水。
宋希濂负责除草,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天。
杜聿明年纪最大,被安排去管理葡萄园。
一开始,他连剪枝都不会,虚心向果农请教。
慢慢地,他摸索出了门道,剪枝既快又好,被同学们称为"剪枝冠军"。
一年后,1961年春。
全国政协秘书长徐冰召集十位特赦战犯开会。
会议室里,大家都有些紧张,不知道又要宣布什么。
徐冰站起来,面带笑容:
"首批特赦人员在农村参加劳动,接触社会,一年期限已满。"
"经统战部研究决定,安排杜聿明、宋希濂、溥仪、王耀武、杨伯涛、郑庭笈、周振强等七人,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专员。"
"其他人员,将照顾家庭和个人意向,在外地政协做专员。"
"你们都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发挥作用。"
说完,他举起酒杯:
"为祝贺各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干杯!"
在热烈的掌声中,杜聿明再次热泪盈眶。
"同志"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1961年到1975年,中国政府又进行了六次特赦。
每一次,都有一批战犯获得释放。
到1975年,功德林关押的所有国民党战犯,全部被特赦完毕。
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那些被特赦的人,也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
杜聿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史专员后,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真实记录了国民党军队的历史,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他还多次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在电台发表讲话,以亲身经历劝告台湾的老同学、老部下,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1960年5月,周恩来邀请杜聿明参加接待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后来,周恩来宴请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时,也邀请杜聿明作陪,并向客人介绍说:"这是杜聿明将军。"
1963年10月,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从美国回到北京,阔别十四年,终于团聚。
周恩来闻讯,十分欣慰。11月,周恩来与陈毅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杜聿明、溥仪等文史专员和他们的妻子。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入新阶段。
杜聿明积极响应,继续为两岸统一奔走呼号。
王耀武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也积极为祖国统一工作。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永生难忘。"
宋希濂晚年移居美国,但始终心系祖国,多次撰文介绍大陆的发展变化。
1993年,他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6岁。
临终前,他对子女说:"我这一生,走过很多弯路,但最后能回到人民的怀抱,此生无憾。"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弥留之际,他立下遗言:
"病危深思,最关怀者一言而已,盼在台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悼词中写道:"杜聿明同志晚年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全国政协的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望1959年那场特赦。
周恩来圈定的这十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他们的身份——黄埔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们的经历——抗战有功,内战失败。
他们的影响——在台湾、海外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特赦他们,不仅仅是给他们个人以新生,更是向全世界宣示:
中国共产党是讲政策、讲宽大的。
只要愿意回到人民的怀抱,过去的恩怨,可以一笔勾销。
祖国统一的大门,永远敞开。
这,就是1959年首批特赦背后的深意。
这盘棋,下的不是一城一池,而是民族大义。
毛泽东和周恩来,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以革命者的宽广胸怀,为祖国和平统一,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而那十个被特赦的国民党将领,也用他们后半生的努力,证明了这个政策的正确。
历史,终将记住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