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企业领导全靠嘴功,随意评论拒认错,傲慢毁掉良好声誉

发布日期:2025-10-11 03:56:35 点击次数:95

以前经常强调智商的重要性,如今情商变得特别关键,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家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事儿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情商的必要性,一句话说得好能成就大事,一句话说不好也可能搞砸一切。

现在这个时代,舆论已经进入了深度发展的阶段,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快。

从银发族熟练操作手机、刷短视频,到青少年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活跃,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留意各种舆情动向。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舆论传播的规律,甚至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对这方面的认知也几乎一片空白。

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间的争端,恰好成了舆论规律的一个典型示范。事情的起因其实没那么复杂,9月10号,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西贝用预制菜,但价格却贵得离谱。

一开始,这只不过是个普通消费者的小抱怨,没有引起什么大反响。毕竟罗永浩平时也经常就各种话题发表看法,那会儿他还在跟其他议题的相关人士讨论呢。

过去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东方甄选和董宇辉之间出现问题,罗永浩还当面批评了他的前东家俞敏洪,但没引起多大讨论,原因就是俞敏洪保持了沉默。

舆情的形成得靠双方的互动,要是只单方面在发声,就像个独角戏,别说吸引人了,大家也未必愿意持续关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企业遇到负面评价时,宁愿保持沉默,只要还没引发全国范围的热议,一段时间过去,大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事情也就自然平息了。

可西贝的应对方式跟这个套路完全背道而驰。遇到罗永浩的批评时,西贝最开始说招牌菜是“现制”的,紧接着罗永浩不仅发声反讽,甚至还悬赏10万元找证据,证明他们用的其实是预制菜。

这会儿事情还没到爆发点,直到贾国龙亲口说“西贝菜品百分之百不是预制的”,还说“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舆论才正式被掀起。

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舆论的内在逻辑,大伙儿天生就喜欢“对峙式的故事”。就像校园里原本各走各路的学生,一旦两个人吵起来,互相回应,旁边的人就会自动凑过来看热闹。

贾国龙那坚决的回应,正好为这场舆论添了一把火,把原本只是在私底下的小吐槽,变成了大家都在关注的热议话题。

更要紧的是,西贝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舆论战的角度。罗永浩的吐槽站在消费者角度,表达了大众对“高价预制菜”的担心。

外头吃饭,谁都不愿意花大钱买到那种不是现做的菜。而贾国龙的硬碰硬回应,实际上是站在了消费者这一边不好看。

不得不提的是《弱传播》这本书里的核心理念,当下社会的架构基本上是遵循“强者为王”的金字塔体系,老板、上司们都占着话语的绝对主动权。

不过,舆论场却是一个“弱者说话”的倒金字塔,大家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舆论的发展方向。网络上的群众对资本天生带着一种警惕心,这其实也是反映了这一规律。不管现实中企业多么强势,进入舆论圈时还是得谦逊点,否则就容易惹人反感。

贾国龙明显没领会到这一点,他大概觉得凭着公司规模和个人身份,能轻松压住舆论,然而他忽视了大众的共情心态。

当人们看到大公司对个人消费者态度强硬,第一反应大多会想到“如果我敢吐槽企业,会不会被起诉”,于是就变得更愿意站队支持罗永浩。

再看看罗永浩的回应,简直就像是精准把握了舆论的传播套路。在接下来的直播里,他把与西贝的这点小冲突,巧妙转变成了“促进预制菜透明度、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益”的公共话题,毫无疑问地站到了大众这一边。

数据显示,事情发展到后期,只有6%的人还支持西贝,而94%的人偏向罗永浩,这就体现出了在舆论场里“弱者站位”的厉害之处。

西贝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更是越搞越糟,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贾国龙宣布全国门店的后厨都向记者开放拍摄。不过呢,餐饮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一旦后厨的细节被放大检查,问题很快就会被揭露出来。

果不其然,记者发现一些羊腿的保质期居然长达12个月,西兰花也是24个月,烤鱼更是18个月,这下子也算彻底验证了“预制菜”的争议,让西贝的信誉又一次跌到谷底。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风波还牵扯到另一位原本口碑极佳的企业家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之前,于东来凭借员工的高福利(平均薪资超过8000元,最低也不低于7000元,年休假达135天)、对顾客的贴心服务(无理由退换货,主动提醒大家理性购物),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新乡的新店预留2%的岗位给有犯罪纪录的人),被公众誉为“国民良心老板”,甚至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长篇报道点赞。

不过,在西贝那事儿里,于东来却一下子站到了风头浪尖上。9月12日,他直言不讳地说:“感谢西贝、海底捞,让我可以放心吃饭。”

事发后不久,于东来又在面对西贝后厨曝光时发表声明,说“每个企业都难免有管理上的疏漏,我相信西贝会努力改善品质。”他还在评论区补充,这样做是“出于正义,理解企业在困境中的难处。”

这些话一下子引发了大家的强烈不满。在消费者看来,于东来没能正视“高价预制菜是否够透明”的关键问题,反而站在企业角度说话,这跟他之前“消费者代言人”的形象差远了。

短短三天,他的社交平台从满屏的夸奖变成了满是质疑,最后只好把所有内容都删掉,设成了私密的状态。更搞笑的是,贾国龙在后来的采访里说“不认识于东来,只是在胖东来学习过几次”,这让于东来之前那份“仗义相助”显得格外突兀。

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里,竟然还有个打算靠流量蹭热度的企业家也遭遇了尴尬翻车,那就是想借势显示自己流量掌控力的张兰。西贝陷入争议时,她为了突出自家品牌的优势,开启了直播带观众进去参观麻六记的后厨,还亲自穿上服务员的衣服,秀了一把刀工。

但网友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不仅她没有健康证进了后厨,还没有洗手就直接开始操作,宽大的袖子还碰到了菜板,原本想证明自己清白的做法,反倒变成了 exposing隐患,被批得脸难看、趁火打劫。

看整个事儿,无论是贾国龙的“仗势欺人”、于东来的“站队失衡”,还是张兰的“盲目跟风”,其实都在忽视舆论的规则。

大众在舆论里其实挺实在的,就是希望事情能公开透明,讲究个真诚。就像中消协说的那样,预制菜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用”,而是在于“标签不明白,损害了消费者的选购权”。

要是西贝一开始就选择了道歉,积极开展自我排查,而不是硬碰硬;如果于东来坚守消费者的立场,不轻易为同行说话;如果张兰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而不是借此机会蹭热度,或许事情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被动的局面了。

这可是给所有公众人物和企业提了个醒,在舆论的舞台上,要真心尊重大众、坚守底线,才能防得住信任的崩塌。不然,再有声望,也可能在几天之内全都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