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部落出现了一个叫作阿提拉的领袖,他在结束了罗马人质生活之后回到部落,继承了他老爹的酋长职位,进而又统一了匈人所有部落。
在这之后,这小子是脸色一变,带兵进入了东罗马帝国,干啥?他要要人。
他说:“在他统一匈人部落的过程中,有一些反对派跑到了东罗马,而东罗马居然敢不还回来,把那些叛徒留下好吃好喝的招待,那这不就是打我阿提拉的脸吗?我要Face,所以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古老的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学习这个成语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阿提拉这时候的嘴脸,那肯定记得牢。
无奈之下,东罗马最后是只好和对方签署了一个马古斯条约。条约规定:东罗马每年要向匈人进贡700磅的黄金,相当于现在的115公斤,并且还要开放市场,匈人可以和东罗马人是随便做买卖。
你要是问,难道东罗马迪奥多西二世大皇帝是个怂货,别人一吓唬他就软了吗?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还真是。主要是他上台后与外界的关系一直都很和谐,也就没太在意军事方面的建设。岁月静好的年头多了,就以为世界会一直和平下去。
没想到一向关系还可以的匈人是突然翻脸,那惊吓之余,也就只好答应了进供的条件,等于是破财免灾了。
不过,协议签了之后,迪奥多西二世就开始加固城墙,修整军事,甚至开始远征在北非的汪达尔-阿兰王国用来练兵。
当他觉得自己已经强大了,可以反抗了的时候,就撕毁了和匈人的条约。
当然他也没有狂妄到去进攻匈人的地步,只是不给阿提拉进贡了,爱咋咋地,这一年是公元440年。
迪奥多西二世没想到的是,他干的这些事儿,却正中阿提拉下怀。
因为从公元435年签约开始以来的这五年,阿提拉这小子也没闲着。他不停的进攻东边波斯的那个萨珊王朝,琢磨着再整一个条约,每年再从萨珊王朝整回来100多公斤黄金,那小日子岂不美哉。
可惜他想得太美,现实狠抽了他的大胖脸。
我们说匈人之所以能够在欧洲这些人面前所向无敌,原因是他们马上功夫实在太厉害了。
但萨珊王朝恰恰也是一个精于骑射的民族,在彼此之间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人数少于对方的阿提拉那几乎是占不到波斯的任何便宜,最后只能放弃萨珊王朝,转过头来刚想找一个什么借口,再去找找东罗马人的晦气。
恰好此时迪奥多西二世就毁约了。这真是“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一个粘豆包”。
于是从公元441年开始,阿提拉带着人是玩了命的攻击东罗马。最后迪奥多西二世是只能龟缩在君士坦丁坦庭堡里。
这个城堡被他修的是相当坚固,匈人无论怎么打都攻不进来。
可是人毕竟不是乌龟,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冬眠装死。
整个一个城市的罗马人,每天早上起来,人人张开嘴巴等着吃等着喝,光是食品那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人家后来是围而不打,和你玩断水断粮的招数,迪奥多西二世终于挺不下去了。
公元443年,他选择了再次投降。
胜利之后,阿提拉当然是狮子大开口,强迫东罗马一次性赔偿了大约2000公斤的黄金作为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的纳贡也要增加到大概690公斤的黄金。
同时每一个被俘虏的罗马人也需要给对方支付12个金币用来赎回。
迪奥多西二世,本以为可以破大财免大灾,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可是他也只是想得美,这又是一个我们前面讲过的割肉饲狼的故事。
两年后,公元445年,东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和地震,阿提拉是悠哉悠哉地带着军队又回来了。
这一次啥借口呢?他说罗马人在多瑙河和君士坦丁堡之间修了很多防御工事,明显你们和平的诚意不够,因为这一片只有我一个匈人帝国,你修防御工事,那到底防的是谁呢?必须拆除。
这一次,两国是断断续续打了两年,然后又谈了三年。公元450年,签了一个维持原来协议的条款,阿提拉就撤兵了。
我想大家肯定和迪奥多西二世一样,都感到困惑,一脸的懵逼。为什么这小子这一次这么好说话,打了几年仗,没有得到什么多余的好处就走人了?
原因很简单,阿提拉的野心变大了。
在公元450年这一年,西方有一个女人突然给阿提拉写了一封信,信里还藏了一个戒指。
就是这封信和这枚戒指,让阿提拉看到了去西罗马帝国纵横的美好前景,所以他才没有继续和东罗马纠缠。
写这封信的女人,名字叫奥诺丽亚,是当时西罗瓦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姐姐。
那皇姐为啥给阿提拉写信还附上一枚戒指呢?我们说背后的原因比较狗血。这位奥诺丽亚比较风流,经常勾引宫廷侍卫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被他的皇帝弟弟发现了,觉得这事儿那实在是有损皇家威仪,就把姐姐给软禁起来,而且想过两天把她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大臣。
可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奥诺丽亚是根本就看不上那个老实人。她在皇宫里也听说过东方出了一个阿提拉,那是非常的牛掰,非常的爷们,把东罗马都快搞死了。
于是她就偷偷写了这封信。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封求救信、鸡毛信,但因为里面有枚戒指你也可以认为是一封求爱信,问题是阿提拉也是这么想的,万一娶了皇姐,那是不是能当一次罗马皇帝呢?
于是他赶紧结束了和东罗马帝国的战争,一转身就派出使者去西罗马帝国求婚。
本来瓦伦丁安尼三世也不在乎这个欲望很强烈的姐嫁给阿提拉。
可是阿提拉的求婚有一个附带条件他实在是接受不了,那就是阿提拉要求西罗马割让一半的土地作为皇姐的嫁妆。
对于这个要求,瓦伦丁尼安三世当然是断然拒绝。
就在阿提拉琢磨着是不是再派使者讲讲条件的时候,他又收到了另外一封信。
这一次是一个男人写来的,这个男人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一个王子。
我们前面说过,法兰克这个部落是西日耳曼的一支,他们一直都在高卢的东北部活动,由于罗马帝国是越来越衰弱,这些家伙也就趁势难南移,原则上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能占点儿就占点儿。
据说法兰克王国是他们的部落首领克劳迪奥在公元428年建立的。但这事儿,实在是缺乏史料,没有人能证实。
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这群法兰克人当时是依附于匈人存在的,换句话说,阿提拉就是他们的大哥。
那为啥这个法兰克王子要给大哥阿提拉写信呢?
因为他爹克劳迪奥死了,他想和另一个人争夺王位。
其实那时候所谓法兰克王位就是一个部落的酋长,但大小也是个官,也要争争。
问题是另一个王位的争夺者,人家已经向西罗马求救了,而西罗马也准备插手了。这位王子要是不赶紧的找大哥阿提拉帮忙,那不仅这个芝麻官儿当不上,自己的脑袋肯定也是吧唧一声掉在地上了。
阿提拉收到这第二封信之后,心里一合计,觉得这还不错。只要打败西罗马的军队,皇姐和王子这两件事就算是一起成了。
于是公元451年,阿提拉是纠结了萨克森人、东哥特人、勃艮第人等许多已经归顺他的蛮族部落,浩浩荡荡的杀向高卢地区。
据说当他到达罗马的比利时行省时,军队数量已经是50万,由此可见当时的阿提拉在所有日耳曼蛮族那里,那是绝对的老大,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一呼百应。
这时候的西罗马的主帅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小时候和阿提拉互换到匈人部落当人质的埃迪乌斯。
他在各种历练之后,现在成长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帅,而且已经和西哥特王国的迪奥多里克一世组成了联盟,声势也不小。
双方在奥尔良地区,今天的法国沙隆市相遇,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沙隆战役。
这场战争是相当的惨烈,双方在几个小时之内就有几万人战死。
这里边就包括了西哥特的国王迪奥多里克一世,英雄了一辈子,最后战死沙场,那也算是一种宿命。
打到最后,阿提拉是主动撤退了,埃迪乌斯获得了胜利。
一般来说,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改变了历史走向。因为如果亚洲人阿提拉胜利了,他会把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大西洋,进而扩展到不列颠岛上。也许一个匈人创建的大帝国,那就此形成,欧洲历史,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拯救了的欧洲的埃迪乌斯后来也被人们称为“最后的罗马人”。从这一仗的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埃迪乌斯是西罗马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中获胜的罗马统帅。
不过“最后的罗马人”这个称号之前有好多人都获得过。我们说过的斯特里克,他的脑袋上也有这个称号。而且我认为斯特里克更加名副其实。两个原因,一是斯特里克当时拥有战略的主动权;二是埃迪乌斯的胜利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他自己军事实力有多强。
言归正传,失败了的阿提拉也没闲着,虽然说了一句“俺还会回来的”,但这哥们实际上就没回家去养伤,反而是转身向南,于第二年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击了意大利的本土。
这时候,因为迪奥多里克一世的死,埃迪乌斯和匈人的联盟解散了,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再去和阿提拉决战,只能做一些骚扰战役。
于是阿提拉大军进展很快,兵锋直指西罗马首都拉维那,吓得皇帝瓦伦丁尼三世一溜烟的跑到了旧都罗马城。
眼瞅着西哥特人血洗罗马城的一幕又要重演,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教宗利奥一世。
啥叫教宗?这个头衔又称为教皇,原意就是老爹的意思。
我们说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老百姓大多数都不识字,你给他看圣经,他大眼瞪小眼儿,看不懂。
所以最初的时候传教的人就要读给大家听,还要一边读一边解释,否则对方还是不懂。
渐渐的,这些读书的教徒就成了前面介绍过得主教。一个地区的主教,一般来说,那是神一样的存在。
因为他负责解释经文,那说啥是啥。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教徒就亲热的称呼他们为老爹,虽然可能不如亲爹对自己那么好,但下辈子可就指望他们了。
早期的时候,所有教区的主教都可以被称为教宗,后来随着其他教区的衰落,尤其是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就只剩下罗马这个大教区的主教还在继续辉煌着。
所以,渐渐的,罗马教区的这个老爹就变成了整个天主教的老爹,而且他的称呼也是越来越长。
2025年的今天,罗马教皇的完整称呼是:“罗马教区主教、基督的大祭司、中土长、圣彼得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督主教、梵蒂冈国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教宗”。
他这个称号也只有中国那个慈禧老佛爷当年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可以匹敌。一口气念下来都能累死个人。
当然,罗马教区主教这个头衔,那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这就是他最原始的称呼。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原则上,教皇只是天主教的教皇,对于基督教其他的分支和教派,他管不到,我们后面会说到。
言归正传,这个叫作利奥一世的天主教老爹,在阿提拉疯狂进攻西罗马的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加入了罗马的谈判使团。
神奇的是,在这位老爹和阿提拉关上房门、拉上窗帘一番长谈之后,阿提拉居然就撤兵了。
当年究竟谈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这在基督徒眼里,那就是神迹。
后来文艺复兴三巨杰之一的拉斐尔有一幅名作,名字就叫《伟大的利奥和阿提拉》。
在那幅画里,利奥老爹的脑袋上飞翔着圣彼得和圣保罗。
大家一致认为,老爹能说服阿提拉,应该是有这两位圣贤附体的。
那么事情是什么样的?为啥阿提拉在一路高歌之后遇到老爹,聊了几句就退兵了呢?
现在史学家一致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阿提拉的军队可能有军粮和瘟疫的问题;二是东罗马这时候新皇帝上台,年轻气盛,不仅不给阿提拉进贡了,还频频骚扰匈人在多瑙河的大本营。
最后一个原因是阿提拉迷信,认为上一个攻进罗马城的西哥特人亚拉里克不久之后就暴病死了,他不想再重蹈覆辙。
我觉得这最后一点真有可能是奥利一世这位老爹瞎白话的内容,因为这神神叨叨的事情他应该最擅长。
任何人都没想到是,阿提拉虽然没有攻进罗马城,也没有向亚拉里克那样大肆祸害罗马人,但退兵的一年之后,这哥们就去见了上帝,他死了。
关于阿提拉的死,比较一致的说法是: 他老不正经,娶了一个少女,结婚典礼上喝多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鼻子里的血管破裂,窒息而死。这种死法估计也挺痛苦的。
阿提拉死后,匈人内部是马上开始大乱,争权夺势的人是络绎不绝。墙倒众人推,在周围虎视眈眈的日耳曼人和东罗马帝国的围攻之下,很快匈人的势力就土崩瓦解。而这个种族也慢慢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今天连个浪花都看不见。
有人说不对,匈牙利人就是匈人的后代,不然的话,为什么它的国名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都带着一个匈字呢?
实际上这就是个误解。
匈牙利人大部分是马扎尔人的后代,而马扎尔人可能是突厥人的后代,和匈人也没啥关系,只是由于公元九世纪马扎尔人刚到欧洲的时候,作战方式和长相都和匈人比较像,大家才给了他们这个名字,英文叫作Hungary。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匈牙利总理接受采访的时候居然说:“欧洲人认为我们是匈奴的后代,虽然没有证据,但我们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们的名字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这种主动认牛掰祖宗的事情,在国际上倒是也经常发生。
在欧洲史上,阿提拉虽然是昙花一现,但这哥们名气真是挺大。
当欧洲人提起阿提拉就说上帝他老人家见我们不学好,就拿鞭子抽我们,阿提拉就是那根又长又粗又狠的鞭子。
当然后来还有几个人也被欧洲人称呼为“上帝之鞭”,都是把欧洲蹂躏一遍,打的欧洲人哭爹喊妈的。比如成吉思汗、耶律大石等等
但除了成吉思汗,就阿提拉的名气最大。换句话说,阿提拉是“上帝之鞭”里第二狠的鞭子,抽欧洲人是真的很痛。
我们要仔细研究这根鞭子,就能看出,阿提拉一辈子想要征服的有波斯的萨珊王朝、东罗马帝国、还有西罗马帝国,结果是一个他也没征服成。虽然建造了最大的匈人版图,但人一死,整个匈人部落就风吹雨散完犊子了。
还因为残暴和嗜杀让阿提拉留下了千古骂名。
后来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里把阿提拉这位爷儿安排在第七层的地狱,那是一条沸腾的血河,用来清洗阿提拉的罪恶。
我们说在阿提拉肆虐欧洲的时候,也就是那个埃迪乌斯,还有本事和他一决高下,甚至还打败了他。按道理说,那罗马应该像供奉祖宗一样,把埃迪乌斯供起来,早上香晚叩首,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军神的存在就是安全的第一保证。
可是很遗憾,继斯特里克之后,这个家伙很快也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的第二个岳飞,被西罗马的皇帝老子给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