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6岁的男人,面对着比自己小8岁的女人,毫无预兆地说出「你嫁给我吧」这五个字。
女人当场脸红得像熟透的柿子,扭头就跑了。
而32年前这男人的母亲曾经开玩笑说过一句话:「做不成女儿,以后就做儿媳妇吧。」
没想到,这话居然真的应验了。
01
民国那会儿,上海滩的知识分子圈子就那么大,有文化的人家彼此都认识。
钱学森的老爹钱均夫是搞教育的,蒋英的老爹蒋百里是军事家,两个人在浙江求是书院读书的时候就是同桌,后来又一块儿跑到日本留学。
这种关系在那个年代叫「同窗之谊」,比现在的大学同学关系要深得多。
两家人经常来来往往,蒋百里家里有五个女儿,钱均夫家就钱学森一个儿子。
每次蒋家人到钱家做客,五个小姑娘叽叽喳喳地围着桌子转,把钱家夫妇羡慕得不行。
那会儿的人讲究多子多福,看别人家孩子多,心里总是痒痒的。
1915年的一天,蒋百里带着全家到钱家吃饭,酒过三巡,钱学森的母亲就跟蒋夫人说:「你家女儿这么多,送一个给我当干女儿吧。」
这话半真半假,但蒋夫人却认真了,让她随便挑。
钱夫人一眼就看中了排行老三的蒋英,四岁的小丫头,眼睛大大的,特别水灵。
就这样,小蒋英稀里糊涂地进了钱家门。
那会儿收干女儿可不是随便说说,要摆酒席,要请客,连户口本都要改。
蒋英在钱家住了一段时间,天天跟着12岁的钱学森屁股后面转。
钱学森这人从小就沉稳,对这个小跟屁虫倒是很耐心,教她写字,陪她玩,活脱脱一个好兄长的样子。
02
可小蒋英住了没多久就开始闹着要回家。
四岁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人情世故,想家了就哭,哭得钱家人心疼,蒋家人更心疼。
最后还是蒋百里夫妇心软,决定把女儿接回去。
临别那天,钱学森的母亲说了那句后来成为「神预言」的话:「做不成女儿,以后就做儿媳妇吧。」
蒋夫人笑着答应了,当时谁都没当真。
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年。
钱学森1935年跑到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后来又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跟着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搞火箭研究。
这小伙子脑子好使,很快就在美国学术界混出了名堂,论文发了一篇又一篇,成了冯·卡门的得意门生。
蒋英呢,1937年跑到德国柏林学声乐,师从当时欧洲最有名的歌剧老师。
德国那会儿音乐氛围特别浓厚,蒋英的天分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培养。
从发声技巧到舞台表演,她每天都在进步,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世界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两个人各自在异国他乡奋斗,书信往来也不多。
偶尔钱学森收到家里的信,会提到蒋英的近况,但也就是简单几句话。
那会儿钱学森一门心思扑在学术研究上,对于儿女私情的事情似乎并不太上心。
03
1940年代初,欧洲打仗了,蒋英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中国。
回国后她很快在音乐界闯出了名堂,上海滩的报纸经常能看到她的名字,大家都叫她「东方夜莺」。
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也蒸蒸日上,不光在学术上有突破,还参与了美国的机密军事项目。
1947年,钱学森终于有机会回国探亲。12年没回家了,这个在美国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对家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
蒋英听说钱学森回来了,赶紧跑来看这个阔别多年的干兄长。
两个人的重逢场面挺有意思。
蒋英还是当年那个性格开朗的小姑娘,见面就兴奋地跟钱学森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钱学森则显得比较内敛,静静地听着蒋英说话,偶尔点点头回应几句。
那天下午,蒋英兴致勃勃地跟钱学森说:「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有个闺蜜特别漂亮,人也好。」
钱学森听着听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烦躁,不知道哪来的冲动,脱口而出:「不找了,你嫁给我吧。」
这话一出口,两个人都愣住了。
蒋英的脸瞬间红得像火烧云,连话都说不出来,站起身就往外跑。
钱学森坐在那里,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些唐突,但说都说了,也收不回来了。
04
蒋英回到家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天。
她需要好好想想这件事。说对钱学森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骗人的。
从小到大,他就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男人形象:聪明、稳重、有学问、有担当。
但是干兄妹的身份让她从来没敢往那方面想过。
现在钱学森主动开口了,蒋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会儿觉得这事不合适,一会儿又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的。
毕竟他们本来就不是亲兄妹,只是名义上的关系而已。
想了几天,蒋英终于想通了。
她主动找到钱学森,红着脸点头答应了他的求婚。
1947年9月,两个人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这场婚礼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是从美国回来的著名科学家,一个是声名在外的歌唱家,两人的结合被报纸称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新婚不久,钱学森就要返回美国继续工作。蒋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随。
对于一个正在事业上升期的艺术家来说,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
放弃国内的一切,跟着丈夫到语言不通的国外去,心里没有顾虑那是假的。
到了美国,蒋英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她放下了自己的演唱事业,专心在家里做贤妻良母。
学英语、做饭、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
1948年,儿子钱永刚出生了,1950年,女儿钱永真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05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夫妇兴奋得不行。
他们商量着要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去参与建设新中国。
美国当然不会轻易放走钱学森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家。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当局扣留了,理由是他掌握的火箭技术涉及国安,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这一关就是整整五年。
五年时间里,钱学森失去了人身自由,不能搞研究,不能随便外出,甚至连个人通信都要受到监控。
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科学家来说,这种折磨简直比坐牢还难受。
这五年里,蒋英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她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要安慰情绪低落的丈夫,还要四处奔波为丈夫的案子寻求帮助。
那些年里,蒋英的头发早早就白了,但她从来没在钱学森面前抱怨过一句。
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里,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在给国内家人的信件里,蒋英都在为丈夫的自由而奔波。
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中的家。
每当钱学森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蒋英在旁边给他鼓劲打气。
06
1955年,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钱学森终于获得了离开美国的许可。
当邮轮缓缓驶离洛杉矶港的时候,钱学森和蒋英紧紧抱在一起,两个人都哭了。
这一刻,他们知道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回到中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去。
从组建研究团队到培养技术人才,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试验,他几乎要从零开始重新搭建中国的航天工业体系。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异常艰苦,钱学森经常几个月都回不了家。
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她不再追求个人的艺术成就,而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她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成了中国音乐界的骨干力量,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夫妻两个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虽然经常分居两地,但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每次钱学森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个分享喜悦的总是蒋英。
每次蒋英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最为她骄傲的也总是钱学森。
从外人看来,这对夫妻总是聚少离多,但他们彼此都清楚,正是因为有了对方的支持,自己才能在事业上走得更远。
钱学森曾经说过:「蒋英给了我艺术修养,也给了我深刻的人文底蕴。」
蒋英则说:「学森的严谨和专注,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事业心。」
07
说到底,这对夫妻的爱情故事其实挺简单的。
小时候认识,长大了分别,再见面就结婚了,然后一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考验,就是两个人踏踏实实地过日子,相互支持着把各自的事业做好。
当年那个4岁的小女孩稀里糊涂地走进钱家,32年后又稀里糊涂地嫁给了钱家的儿子,这事怎么看都像是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
最好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不是海誓山盟,而是相伴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