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普京访华推中俄能源合作,“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谈判加速,海运LNG多路径突破美制裁

发布日期:2025-09-18 09:47:34 点击次数:171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

9月上旬,北京,普京来访,两边把能源合作又往前推了一步。中俄蒙三方对外说,围绕“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推进有了新动作,并签了备忘录。时间不长,消息点不少,外界盯得也紧,因为这条管子牵动的不是一两家企业,而是两国接下来的用气盘子和对外下棋的走法。

先把基本盘说清楚。“西伯利亚力量2号”规划总长6000多公里,经蒙古进入中国北方,计划每年供气大约500亿立方米。这条线如果通了,来自俄罗斯的稳定气源会更多,价格也更可控。然后,和从中东走海上路线比,走管子少了运费和海上不确定,冬天用气高峰更踏实。

但眼下它马上开工还不现实。价钱怎么定,保底量多大,工期怎么排,钱谁先掏,过境费怎么算,这些都还在掰手腕。因为这个,双方嘴上说得快,手上走得稳,这是正常的。一锤子定价不可能,气价和油价挂不挂钩也要细抠。

与此同时,液化天然气这头在加速。8月下旬起,航运追踪平台显示,有船从俄罗斯“北极LNG 2”项目装货,目的地标注为中国南方港口。接着,两批货已经靠岸,本周第三批在路上。结果,现在AIS上还能看到至少四艘同路线的船在行进,航程一万多公里,走得不快,但在走。

媒体提到,这批货物的买方用了不显眼的新公司,收货港口也选在南方。这么做有两个考虑:一是绕开可能的点名打压,二是分散风险,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再说,南方终端多、接卸能力强,调运到华东华南更方便。

还有一个时间点值得注意。第一船是在普京访华前就启程的。这被不少观察者看作一次提前亮相,等于告诉外界:管道还没动工,海运先走起来。然后,这几天继续交货,信号更直白:这条路走得通,也要走下去。

这背后离不开美国对俄能源的二级制裁。2023年12月起,美国把“北极LNG 2”项目拉入制裁清单,西方公司做船、做保险、做服务的都缩手了。所以,中方现在在试边界:不用美元清算,尽量用非受限的船队,保险走替代方案。这样一来,法律和业务通道都在测试美方到底拦到什么程度。

他们同样在看特朗普政府的口风。几周前,华盛顿宣布提高部分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把一个理由指向“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对中国买俄罗斯原油这件事,美方没同步加码新的关税动作,这个落差,外界都看在眼里。

所以,有西方媒体判断,这是中国继续接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背景。既然对俄油没有马上动手,那对俄气也未必会第一时间下狠手。同样道理,海运一单一单走,灵活撤退,也比一口气签十几年长约更好控。

回到管道。俄罗斯想尽快敲定,锁定未来销量;中国更看重价格和弹性,尤其是和国内气价、进口LNG价之间的关系。蒙古要谈过境费和线路走向,压气站设在哪里也要拍板。这些都是细账,谈慢一点没坏处,谈清楚以后省麻烦。

从用气端看,中国北方冬季保供压力一直有。管道如果能在2030年前后投产,叠加国内非常规气增产,冬天用气波峰会更平滑。可在那之前,LNG还是主力补位,特别是遇到冷冬或者水电偏弱的年份,海上调峰的作用更明显。

与此同时,企业层面的动作也在跟进。终端在做扩容,接卸臂、储罐、气化能力都在提。贸易公司在签短中期合同,把窗口期价格锁下来。还有,银行和保险在研究替代方案,尽量把合规和成本平衡住。这些细节不抢头条,却决定能不能把货稳稳到岸。

美国那边会怎么应对,也要盯。要么继续点名个别船和公司,要么在关税、金融通道上再出牌。中国会根据动作大小调整节奏:有压力,就多走现货和多元来源;压力小,就把可预见的量慢慢铺开。对话也不会停,谈总比不谈好。

简单说,管道是长久之计,海运是眼前手。两条路一起走,手里就有更多选项。价格谈不拢就先买几船,冬天过去再谈;谈拢了,该开工就开工,把施工期的风险摊平。一步一步来,不急不躁。

夜里,华南一座接收站的码头上,白雾从卸料臂喷出,工人戴着护目镜在阀门旁记录,远处一艘灰色船体挂着俄文船名,吊车灯把甲板照得通亮。等这船卸完、下一船靠上,管道那边的价格和时间表,会不会也更清楚一点?

上一篇:七地申请入俄,联合国为何不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