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2025成都国际车展收官,观众热情高,科技创新与生活方式成亮

发布日期:2025-09-18 10:43:08 点击次数:61

成都今年是真的热闹,尤其是这场刚刚闭幕的2025成都国际车展,让我不禁想问一句——车展这么“卷”,我们下一步还能看到什么?有人说,车展嘛,不就是各家车企比漂亮、拼实力?可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门道。你看啊,十天的热闹,能把气氛搞得像过年一样,不是谁都能做到。现场91万观众涌进展馆,买车的就有三万多个订单,加起来五十多个亿的成交额,这说明什么?大家还真是有钱有心思,愿意为新车和新技术买单。这种热情好像在说,汽车这个传统的“四个轮子加一张沙发”的生意,正在变成一场科技秀、一场生活方式的博览会。

为什么成都能弄出这样的场面?我觉得不光是成都人爱闹腾。其实,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本来就跟城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成都有点“佛”,却又非常会整事,既能慢下来喝茶,也能一夜之间把新地标整出来,还能搞出全民参与的车展节日。把一场车展办成大型嘉年华,还能和文旅、商业、宠物公益活动掺和到一起,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心态。说得不好听点,别的城市想学也学不来,成都就是有这股子底气和格局。

再往深里想,现在买车还有多少人单纯为了“代步”?这届车展给我的直观感受是,科技感、智能化、环保和参与感——成了大家买单的核心理由。比亚迪巨资包馆、五大长安品牌齐亮相、奇瑞搞皮卡生态、鸿蒙智行拼新技术,这些车企大动作背后想争的,已经不单是市场份额,更是一种技术话语权、一种品牌态度。新能源车渗透率45%,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到68%市场份额。这不是嘴上喊喊“技术自信”,是真金白银和实打实销量说了话。以前手机市场被国产品牌逆袭,现在看来,汽车这根“骨头”,国内品牌也是啃上了瘾,国际大牌“牛仔裤一脱”,发现对面不再只是绕口令式的小众品牌,而是真对手了。

我有时候也会想,智能化、自动驾驶、电动化这些玩意,真的能让大家都买单吗?车展上一圈溜下来,好像谁家技术没带点“AI”、“智驾”,都不好意思进馆跟人打招呼。这一波新车,主打的都是“智能座舱”、“自研芯片”、“天神之眼”等等新名词,感觉未来买车就差送我一台无人机当副驾驶。可深入想想,这其实是消费巨变化的投影——从拼机械素质到拼“数字与体验”,大家愿意为科技买单,因为科技已经决定了生活方式背后的“酷”和“便利”。

但牛皮总归吹得热闹,现实能不能落地?我真心希望这股智能化、科技化别最后玩成噱头、成了车上“微信”+“投屏”,忽悠人的笑话。我的理解是,车展更像一面镜子,它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智能科技和美好出行的想象和追求。你看极氪、岚图那些新品,一上线就能接多少万台的订单——这就说明,中国消费者已经不是那个为洋品牌买单的“韭菜”了,而是越来越懂“货比三家”,谁新、谁实惠、谁可靠,票子往哪儿刷自然就有数。

还有一个现象,让我忍不住要说两句。以前的车展,是车企的舞台,是专家、媒体的秀场,现在却越来越像城市的全民节日。你买张车展门票,青城山打个折、商圈刷一波优惠、宠物还能领粮、室外来场嘉年华,甚至跟七夕这种传统节日捆绑。想想这种融合,真的是旧事物的新活法。这样跨界玩,从文旅搞到公益、运动比赛、冰饮狂欢节,甚至搞得像个百事通大卖场。虽然有起哄成分,但侧面证明汽车本身已经跟生活方式深度绑定,成了社会关系、消费动力的一部分。

有人说,买车就得看政策“甜不甜”,成都这次真没让人失望。购车补贴、消费奖励、抽黄金车牌,还搞起“购车一体化服务专区”,金融、保险、上牌一条龙服务。说实话,现在老百姓买车,不怕买贵就怕麻烦,你给我琢磨利索了,我自然愿意多掏点钱、少费点心。成都这一套组合拳,等于把用户的所有阻碍都提前搬平,谁还会说买车是“糟心事”?

说到这儿我想问,各地政府和中国所有车企,看明白没有?新时代的车展、汽车产业,拼的不是单一的技术升级,而是认知、体验、治理和平台整合能力的较量。占了“圈层”、搭好“场景”,还是不是“厕所文化”,都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里。你说自主品牌怎么突然牛了?跳出“低价”标签,下足科技和体验的苦功,把“出行”和“生活方式”深度绑定,就是它们背后成长的隐秘逻辑。自主品牌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喊几句口号能强大的。比亚迪、长安、奇瑞们,拼的是持续投入和耐得住寂寞的研发决心。等这拨势能起来,国外大牌也没什么高不可攀的高地了。

车展当然还是要有一些“仪式感”的。谁能在这样全民参与的大场合亮相并刷好存在感,往往决定了其在未来一年舆论和消费里的“脸熟度”。但总归一场车展到底能带来多大变化,跟城市的包容力、经济通透度分不开——成都能让车展和文旅、商业、公益玩到一起,能让补贴、抽奖、服务一条龙,才说明人家城市治理是真的有进化,不是光嘴上喊“创新”。

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谁敢砸钱、谁会喊口号就能永远赢。新势力一拨接一拨,老牌豪车也得放低身段,本地品牌主动变革,创新成了习惯。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量变小,结构变化越来越快。自主品牌能不能抓住新消费、科技革命的这股大势,站稳脚跟甚至反超国际品牌?本质上考验的是产品的持续吸引力和品牌价值的系统经营。

我脑海里一直在盘算——这次首发的新技术、百余新车型、比亚迪的“闪充”与仰望U8的浮水场景,长安、奇瑞们的“皮卡新物种”,以及华为智能底盘的大秀,究竟能不能真正改变市场风向,让体验和口碑跑赢营销炒作?资本故事讲得再热闹,消费者的钱包和嘴巴是最实诚的。如果智慧驾驶最终能给出真实省心的用车体验,那它就值得掌声;要是沦为概念炒作,过了这一波高潮随时可能翻车。

最后,我觉得,未来的车展还有什么可期?别光盯着漂亮的销售数字和高大上的新品发布。真正厉害的,是能让普通人都被打动;是能让智能、环保和便捷体验成为生活日常;是能让地方经济、科技制造、文化生态乃至公益机制,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才算是一场真正有“温度”的车展。

2025成都国际车展圆满落幕,我更想看到,下一步自主品牌、国际新势力,能拿出怎样更扎实、更有趣、更具未来感的答卷。消费已经不缺选择,缺的是怎样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最终成为“中国范儿”,继续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是所有车企和观众更值得琢磨的事。

成都,今年,你真的高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