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四平攻坚战战斗结束后,6纵进行休整补充,身为18师师长的王兆相提出离开老部队的申请。作为一师之长,在部队作战任务结束后,怎么会要求离开队伍呢?
从王兆相的回忆当中,对纵队首长有意见,认为6纵下辖3个师,18师一直被视为不被重视的部队。既然改变不了,就选择离开。
他离开的导火索也是四平攻坚战。
我们来回顾一下6纵的成立和部队的组成。
6纵是由新四军3师7旅与山东军区7师以及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独立旅,以及冀热辽19旅组建而来。
7旅是3师的王牌,也是新四军的战略机动部队,原属于115师部队,后与黄克诚部合并后编入其中。该旅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发展而来,到井冈山遍为红4军、红1军团部队,是一支资历最老,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山东7师和山东渤海军区独立旅都是原渤海军区部队,7师是军区主力部队,独立旅是下辖几个军分区抽调的部队组建而来。19旅是杨国夫在驻守山海关时与冀热辽19旅共同担负,当部队撤退时被杨国夫要求一起撤入关外,而没有回关内。
1946年8月,上级组建野战纵队时,1纵、2纵、6纵组建起来。当时组建的原则是强弱联合,像1纵下辖1师、2师都是山东的主力部队,3师是万毅抵达东北后几千人扩编到一万人的部队,战斗力各方面都很新。2纵是新四军3师下辖8旅、10旅以及独立旅改编而来,没有调其他新部队,战斗作风很纯。6纵将7旅编入其中,加强战斗力,7师和独立旅以及19旅,改编为17师和18师。
6纵的战斗作风来说,7旅改编的16师当之无愧的主力师,17师次之,18师垫底。可17师擅长爆破攻坚,如果打运动战,阻击战等或许不如16师,攻坚战是最难啃的骨头,17师一直不断总结提升攻坚爆破水平,因此在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天津攻坚战中都是攻坚王牌。
当然,在三战四平时,17师一开始随1纵、7纵一起作战,人家都是一个团打一条街,17师一个营打一条街,而且推进速度很快,不断调整总结战术。
18师相对就平平无奇,过去是地方部队,运动战、阻击战、攻坚战都不突出,在使用上也是起到帮衬作用。
以上是6纵三个师的基本情况。
三战四平时,一开始没有让16师和18师参战,他们有其他任务。当李天佑、万毅指挥1纵、7纵和17师以及几个炮兵团作战时,发现城中敌人与掌握的兵力不一样,在兵力对比上就不够明显,打起来也出现困难,打得很焦灼,攻坚部队伤亡不小。
为了能快速拿下四平,特意调16师和17师上,将伤亡多其他师换下来,三战四平后期由洪学智指挥。16师的任务重,18师也分配其他任务,配合兄弟部队突破敌人方向。最终敌人援兵赶来,差一点就拿下四平时,只能撤出战斗。
战后,在休整补充时,将18师的成绩按到其他师头上,在补充兵力时优先其他部队,王兆相心有不愿,认为纵队首长厚此薄彼,不重视18师,当作二等部队看待。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大战役中部队的作战部署,纵队首长是非常清楚的,啃硬骨头需要战斗作风硬的,16师担负的作战任务自然要比18师多一些,难一些。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每支部队都了解的。有些指挥员可能抱怨,怎么自己总是打助攻,不给机会打主攻,那是因为战斗作风还不足以让首长放心。例如:天津攻坚战,8纵要奉命先打,把火力吸引过去,减轻主攻负担。8纵首长一开始希望135师打,134师师长坚决打头阵,立下军令状要半小时拿下,结果1小时也没有突破,最终让134师跟在135师后面,人家很快突破防线打入民权门。
部队担负任务重,首长自然会多关注一下,在兵力补充,武器配备等方面。因为上级下达作战任务,需要部队完成任务。各师直接重视程度不同也是正常现象。
或许王兆相与纵队首长缺乏必要的沟通,加上久而久之的不平衡,到三战四平后情绪总爆发。纵队其他领导全说他留下,像副司令杨国夫,副政委刘其人都是抗战时期渤海军区领导,可他并没听,到东总后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也分配劝说,也没意听,执意要离开到后方去。
最后上级做出决定,调他到后方担任军分区司令,上级又将纵队参谋长调任18师师长,火速配齐干部。因为战斗失利,部队士气影响不小,而且休整补充需要加强军事训练,也要为接下来秋季攻势准备,耽误不得。
王兆相离开后,对自己的情绪也有反思,问题不都是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但事已至此,只能把手里的工作做好。后来,他所在的军分区改编为二线独立师,配合主力参加大作战。如主力在锦州时,十多个独立师奉命围困长春,上级为何不让独立师打锦州,都是地方部队,战斗经验作风不够,能说上级不重视独立师打发展吗,可现实就是作战水平不一样,用战斗力弱的部队打胜算低,而锦州攻坚要确保万无一失。
辽沈战役后,部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本应该在大战役中发挥作用的他,被留在东北干卫戍工作,虽然申请入关,可抵达天津后,平津战役结束。部队南下时又是最后一批,总之没有打什么仗。一次“任性”的选择,失去了不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