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在金门之战失利之后,为何我国仍决定发动海南战役?毛主席:关键是琼崖纵队的协同作战

发布日期:2025-10-07 11:57:14 点击次数:70

1950年3月5日,新中国自成立已满五个月。尽管如此,鉴于解放军在海军与空军领域的相对不足,沿海岛屿大多仍处于国民党军队的统治之下。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二大岛屿——海南岛亦未能幸免。

彼时的海南岛上,不仅驻有十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其最高指挥官更是国民党赫赫有名的将领薛岳,他曾在抗日战争中建下显赫战功。因此,如何解放海南岛,便成为了华南第四野战军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实际上,对于历经沙场的解放军战士来说,他们从未将海南岛上那十万余众的国民党军队视为对手。然而,解放海南的重中之重并非战胜国民党军队,而是如何跨越浩瀚的大海。

此刻的解放军,不仅缺乏航母、军舰等海军装备,甚至连一艘像样的登陆艇也难以寻觅。当时,负责解放海南岛的第四野战军,竟不得不主要依靠木帆船进行行动。在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面前,又缺乏充足的渡海设施,这对这支擅长陆地作战的雄师来说,无疑增添了极大的难度。

在此之前,福建厦门的第三野战军一部在发起解放金门岛的战役中,因渡海难题而遭遇重挫,9000余名解放军战士在金门岛孤军奋战的悲壮历程中,终究未能幸免,全军壮烈牺牲。

于是,如何横渡碧波抵达海南岛,成为新中国上下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当时,不仅肩负渡海作战重任的解放军战士们心中怀有几分忐忑,就连众多高级将领也对匆忙发起对海南岛的解放行动持保留态度。

道理显而易见,那片不起眼的金门岛便让9000余名解放军战士血洒沙场,更何况是与大陆相距更遥、地域更广、敌军更为众多的海南岛,解放之难自是不言而喻。

即便身处困境,在叶剑英将军的坚定领导下,广州军区指挥下的解放军依然发起了解放海南岛的决定性战役。

历经四次偷渡的胜利,1950年4月16日傍晚7时30分,解放军第四十军与第十三军共2.5万余人,驾驭380艘帆船及32艘机帆船,自雷州半岛扬帆起航,于夜幕掩护下,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海上封锁,最终在海南岛成功登陆。

一旦解放军踏上陆地,国民党军队便丧失了挣扎的空间。紧接着,登陆的解放军迅速发起了对海南岛国民党军队的全线攻势,短短数日之内,驻守海南岛的十万国民党军队便溃不成军。

在海南战役中,超过三万名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彻底消灭,而剩余的敌军则惊慌失措地逃窜至台湾。1950年5月1日,我国第二大岛屿——海南岛正式宣告获得解放。

为何在兵员密集、横渡海洋路径遥远、局势更为复杂的海南岛,我军未重蹈金门战役的覆辙?这得益于邓华、韩先楚等将领的高明指挥和第四野战军的雄厚实力。同时,琼崖纵队自始至终坚守海南岛,23年红旗不倒,其功不可没。

1950年,琼崖纵队兵力壮大至超过两万人,不仅在过去23年的岁月里,始终坚守在海南岛的革命斗争一线,而且在海南岛战役爆发之际,该纵队更是解放军最可靠的内部支援力量。

他们不仅有效地牵制了海南岛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更在关键时刻多次成功接应了偷渡登陆的解放军部队,堪称解放海南岛的关键内助。

对在解放海南岛的关键时刻,琼崖纵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主席亦对其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明确表示,在评价海南战役时,琼崖纵队的贡献不容忽视。“海南岛之别于金门岛,首在于冯白驹的鼎力协助,其次则体现在敌军较为薄弱的战斗力之上。”

众所周知,海南岛虽为中国第二大岛屿,然其总面积不过3万余平方公里,大致等同于两个北京的面积,尚不及重庆面积的一半。

在民国年代,海南岛尚不属于独立省份,仅作为广东省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居民数量仅数百万。这样一个地域不广、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且缺乏战略缓冲空间的孤立岛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又是如何坚守了23年,始终保持革命斗志的呢?

在波澜壮阔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的火种在全国各地播撒,海南岛亦不例外。1926年1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党代表的共产党员王文明,随军南征至海南岛,首次在此播下了共产主义的火种。

王文明抵达海南后,即刻组建了以他为首的琼崖特别支队。在他的领导下,革命浪潮迅猛地横扫整个岛屿,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如同狂风骤雨般蓬勃兴起,农民协会、农军等革命组织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抱革命理想的海南本土青年冯白驹,起初担任了海口郊区农协办事处的主任职务,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升任为中共琼崖县委书记。

然而,美好时光并未持续太久。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蒋介石无情剥夺,他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离了革命的道路。与此同时,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亦步其后尘,掀起了反革命的风暴。一时间,超过两千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捕或惨遭屠戮,琼崖革命事业由此陷入低谷。

然而,面对血腥的屠杀,驻足海南的中国共产党人未曾屈服。在王文明、冯白驹等英勇领导人的带领下,1927年9月23日,海南党组织发动了琼崖武装起义。遗憾的是,由于敌方势力远超起义军,此次起义终究未能如愿以偿,以失败告终。

在暴动受挫之际,王文明率领的起义军余部退守农村。与此同时,考虑到海南岛国民党军队的力量相较于大陆较为单薄,中共南方局与广东省委共同决策,将琼崖打造为军事战略基地。他们正式制定并启动了《经营琼崖计划》,着手派遣军事人员,对原有的农军进行正规化编制与训练。

凭借起义军余部的星星之火与广东省委的大力支持,海南岛上的革命武装力量不仅实现了正规化建设,其战斗力亦显著提升。随之,海南革命军发起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反攻战役,接连攻占陵水、万宁、乐惠、三亚等县城,成功建立了拥有55个区委的红色根据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的共产党员人数已增长至超过1.7万人。在此背景下,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琼崖工农革命军更名为琼崖工农红军。冯平被任命为总司令,王文明则担任党代表。当时,琼崖红军的全体成员大约有1400余人。

海南岛上的革命运动声势浩大,令国民党军队深感恐慌。1928年3月,国民党第11军第10师接令进驻海南岛,随即展开了针对琼崖苏区的围剿行动。

鉴于当时琼崖工农红军战斗经验尚显不足,历经战事稀少,加之人员数量与武器装备皆逊于国民党军队,在遭受国民党军的围剿后,琼崖红军承受了巨大损失。总司令冯平英勇牺牲,琼崖苏区几近沦陷,落入国民党之手。

1928年岁末,历经反围剿战败的琼崖红军余部,在党代表王文明的指挥下,撤退至定安县的母瑞山,在此开辟了新的战斗基地,并凭借母瑞山险峻的地形抵御国民党的围攻。抵达母瑞山后,鉴于部队损失惨重,王文明对红军余部进行了整编,组建了独立团。此时,红军独立团的兵力仅剩一百三十余人。

更令人遗憾的是,海口城市暴动以失败告终后,琼崖共产党组织不幸与上级失去了联络。苏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琼崖红军的兵力锐减至仅剩130余人。然而,祸不单行,就在此时,海南共产党的核心人物、琼崖红军的领导者王文明,因疾病于1930年1月不幸离世。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年仅26岁的冯白驹毅然肩负重任,接任琼崖特委书记一职,从而继续引领琼崖革命事业。

冯白驹接任特委书记后,摆在首位的、同时也是最为急切的任务,便是与上级机构重建联络。于是,在他担任特委书记的第二个月,冯白驹毅然启程离开海南,抵达香港,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并向广东省委详细汇报了海南的革命动态。

继而,冯白驹受广东省委委派,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琼崖革命的相关情况。当时,周恩来亲自听取了这次汇报。在听取冯白驹的汇报后,周恩来不仅高度评价了琼崖党组织在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及苏维埃政权这三项重要事务上的正确决策,而且明确指示琼崖地区在未来的斗争中必须紧密依靠群众,持续进行武装斗争。

遵照党中央的命令,冯白驹重返母瑞山,主持召开了琼崖第四次党代会,此举标志着琼崖革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1930年8月,冯白驹将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团升级为独立师,并以母瑞山为核心,拓展了新的苏区。

此刻,琼崖红军的力量已显著恢复。1930年9月,随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正式将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独立师,这支驻守在海南岛的英雄部队已壮大至1300余人。

凭借精准的战略指导和坚定的武装斗争路线,琼崖红军的壮大步伐日益加快。至1931年年底,该部队不仅成功在六个县设立了苏维埃政权,其根据地的人口亦一度攀升至超过一百万。而红军的兵力也达到了顶峰,总人数达到了两千余人。

恰在此刻,1931年5月1日,番号更迭、更名为第二独立师的琼崖红军,正式成立了女子军特务连,由庞琼花担任连长。这支完全由女性构成的特务连,日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红色娘子军。

尽管琼崖红军兵力达到2000余人,但面对国民党军队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差距依旧巨大。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再次对海南苏区和红军发起了围剿。琼崖红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顽强抵抗了5个月,却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在这场反围剿的激战中,琼崖红军第二独立师的师长与政委均英勇牺牲,部队亦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冯白驹的带领下,琼崖红军的人数一度锐减至仅有26人。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冯白驹依然坚定不移,率领这些战士们在母瑞山中继续顽强抗争。

彼时,这支仅剩26名战士的红军队伍,不仅承受着国民党军队的频繁搜山与围剿,更因电台损毁,与上级的联络完全中断。在最艰苦的关头,这26位战士甚至不得不依赖树叶与野菜来维系生命。

即便身处如此严酷的境遇,这20多位同志亦无一人表现出气馁或退缩,更无一人选择逃避。他们坚守了整整8个月,最终,由于一无所获,围困母瑞山的国民党军队逐渐放慢了对该地的围剿力度。

获悉此事后,冯白驹带领二十余位同志悄然撤离,抵达琼山、文昌等地。他们随即投身于群众之中,着手发展党员,重建党组织,并逐步稳固了自身的立场。

孤立于海外的琼崖红军不仅承受着国民党军队的猛烈围攻,更因电台损毁而与省委及中央完全断绝了联系。自1934年起,随着中央苏区及各革命根据地的连续反围剿战败,红军的三大主力方面军陆续撤离原根据地,踏上了漫长且极为艰难的长征之旅。

即便地处海南岛的琼崖共产党无法获得上级的任何支援,他们在仅余20余人的困境中,依旧没有向武装斗争妥协。他们自行发起攻势,不断打击海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及地主恶霸,以一系列武装斗争的胜利,向当地民众传递一个坚定的信息:红军与共产党的旗帜依旧飘扬。

在民众的坚定支持下,冯伯驹积极投身于群众工作,不断壮大组织力量,同时竭尽全力搜寻散落的战友和残余部队。正是如此,即便人数一度锐减至26人,海南红军也逐步重振旗鼓,恢复了生机。

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武装斗争,1936年5月,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得以再度组建。彼时,该游击队兵力已扩充至五十余人。

至1937年6月,全面抗战爆发在即,冯白驹等琼崖共产党组织持续奋斗,海南各地党组织得以全面重建,党员人数亦恢复至600余人。

恰在此时,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已达五载的琼崖特委,终于在香港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取得了联系,重新与党组织恢复了联络。

正因联络了上级,琼崖特委获悉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以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决定。于是,特委一方面积极宣扬抗日救国的理念,另一方面积极与国民党海南当局沟通,提出了关于团结抗战的谈判倡议。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谈判竟然持续了整整一年两个月。直至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发动对海南岛的侵攻前夕,国民党方面才不得不接受琼崖红军改编后必须保持其结构和自主权等相关条件。

遵照国共两党达成的最新协议,琼崖红军得以整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冯白驹同志被任命为队长,该独立队下设三个中队,总人数达到三百余人。

国民党琼崖当局实则懵然不知,彼时的琼崖红军总数不过五六十人。然而,这一困境并未难倒琼崖特委。在获得超过300人的编制后,琼崖特委迅速行动,号召各县域发动民众捐献枪支,参军入伍。不出一个月,一支装备齐全、拥有300余人枪的抗日独立队便宣告成立。

当时的谈判结果显示,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独立队的军饷,由国民政府负责拨款,每月定额为8000元。

自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之际,海南岛不幸陷落敌手。随之,这支由琼崖红军改编而成的游击队便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冯白驹的英明领导下,这支游击队既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又着手构建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1945年7月,随着日寇投降的脚步日益临近,琼崖纵队的规模已迅速壮大至近8000人。该纵队所创立的解放区,其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海南岛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在抗日战争取得辉煌胜利之际,海南岛已基本置于琼崖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然而,尽管抗战的胜利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期盼已久的曙光,但和平并未如预期般降临。1946年6月,蒋介石的野心驱使下,国民党公然违背民意,悍然挑起内战,从而引发了解放战争的烽火。

实际上,在内战全面爆发之前,为了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多次作出让步,甚至不惜同意将长江以南的革命力量整体北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琼崖纵队亦加入了撤退的行列。当时,中央决定将琼崖纵队北迁至山东地区。

一方面,它孤零零地悬浮海外,与党中央相隔甚远;另一方面,驻扎在海南岛的国民党军队持续对琼崖纵队发起攻击,企图将其剿灭。

面对这样的形势,琼崖纵队若北撤渡海,安全隐患重重,更遑论确保剩余共产党员的安全。冯白驹因此既做好了北撤的心理准备,同时亦向领导层提出了暂缓北撤或南撤的请求。毛主席听闻冯白驹的提议后,表示赞同,并针对此事提出了扩大我军规模、拓展解放区范围、乃至全盘掌控海南岛的战略目标。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南方八省的革命力量开始北撤时,琼崖纵队依然坚定地守卫在海南岛的土地上。他们以五指山为基点,构筑了革命根据地,并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将原有的革命武装力量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则肩负重任,既担任司令员又兼任政治委员。

此后,琼崖纵队始终坚守在海南岛,接连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直至1950年3月,琼崖纵队四次成功接应渡海作战的第四野战军两个加强营与两个加强团,协助其成功解放海南岛。至此,琼崖纵队在岛上长达23年的武装革命斗争,完美地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