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拒绝施压!黎巴嫩不是谁的棋子

发布日期:2025-08-03 18:42:51 点击次数:123

文︱陆弃

7月30日,黎巴嫩真主党副总书记纳伊姆·卡西姆的一番强硬表态,再次把这支盘踞于中东心脏地带的什叶派武装推到了聚光灯下。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施压,要求其“解除武装、服从国家军队指挥”,卡西姆直接回应:不会屈从任何外部压力,真主党武装是国家抵抗体系的一部分,任何要求其交出武器的言论,都是在为以色列服务。这番话,并非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是当下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秩序崩塌的真实写照。

西方社会始终试图用“国家垄断武力”的理论架构套在中东多元武装与族群政治的现实上,结果只能制造更大的撕裂。联合国安理会的确早有决议要求黎巴嫩境内“所有非国家武装力量解除武装”,但这一话语背后潜藏的前提——国家政权的完整性与主权治理能力,在黎巴嫩根本不存在。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脆弱国家,政治体制被教派权力划分得七零八落,中央军队羸弱不堪、装备落后,连边境都守不住。在这样的现实中,“解除武装”就意味着放弃抵抗能力,让南部边境彻底裸露在以色列军事机器之下。

西方之所以咄咄逼人,并非不知真主党之于黎巴嫩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而是在当前中东权力再分配的背景下,急于清除一切伊朗势力延伸的节点。真主党不只是一个政党或一支武装,它是伊朗在地中海东岸部署的代理人力量,是以色列眼中的“前沿威胁”,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中需要打压的地缘变量之一。美国要求黎巴嫩解除真主党武装,并不是真心希望“实现国家统一”,而是要让以色列在南黎巴嫩获得战略优势。卡西姆看得非常清楚,所谓的“解除武装”,本质是为以色列扩大军事存在铺路。

而以色列的行动已经说明一切。自去年11月与黎巴嫩达成停火协议以来,以色列并未停止空袭真主党目标,依旧频繁越境行动。这不是“防御”,而是赤裸裸的挑衅。同时,内塔尼亚胡政府不断向黎巴嫩政府施压,企图将“真主党去军事化”写入任何形式的和平安排中。西方舆论则配合炒作真主党“破坏黎巴嫩主权”“干扰政治稳定”的叙事,将一个长期对抗以色列的本地武装力量,包装成中东动荡的源头。这种反转因果的逻辑,不仅荒谬,更极度虚伪。

事实上,正是以色列的持续扩张政策和对巴勒斯坦的系统性镇压,激化了整个中东的反抗网络,从哈马斯到胡塞,从伊拉克民兵到真主党,背后的共识并非意识形态统一,而是生存诉求。西方口口声声要“和平”,却不断为以色列输送军火和政治豁免权,一边高喊“解除武装”,一边默认以色列在黎巴嫩、叙利亚、加沙展开高强度打击。真正撕裂秩序的,不是抵抗组织,而是这种双标霸权。

黎巴嫩的特殊性也不容忽视。这个国家早已不是一个正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被十八个法定教派切割的碎片化政治体,真正的国家军队无法覆盖所有区域,地方武装与宗教团体长期共存共治。在这种情境下,如果真主党解除武装,南部将彻底失控,黎政府根本无力填补安全真空。更现实的是,真主党已是黎巴嫩议会中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与服务能力,其武装力量并非“黑市组织”,而是扎根于国家结构缝隙中的准军事系统。从政治权力、社会组织到边境防卫,它几乎承包了黎巴嫩国家功能的半壁江山。

当然,真主党的存在也确实带来了问题。它与伊朗的密切联系,使黎巴嫩在外交上常被“代理冲突”所拖累,其军事行动也并非总能获得全国共识。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体制的破碎与外部势力的操纵,而不是单一武装集团的意志。把解决黎巴嫩危机的钥匙寄托在“解除真主党武装”上,是对复杂政治现实的极度简化。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恢复国家主权、减少外国干涉、推进政治改革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拔除一个现实中承担部分国家职能的组织。

这场博弈不只是黎巴嫩的问题,而是整个中东的缩影。当美国鼓吹“国家军队统一指挥”的理想时,它却在伊拉克、叙利亚乃至乌克兰支持各类非国家武装力量执行地面任务;当它要求真主党“退出边境武装配置”时,却默许以色列推进战略深度至蓝线以北。这一系列操作的本质是:谁听话,就扶持谁称王,谁不听话,就用“合法性”砸碎对手。

真主党的坚决表态,无疑再次打破了西方关于“秩序与稳定”的虚假话术。今天的中东已经不是冷战时期的二元对抗格局,也不是美军航母能一锤定音的时代。在一个多极、分裂、对抗交织的现实中,任何试图用强权逼迫本地势力解除自保能力的做法,注定无法持久。真主党不会解甲归田,黎巴嫩不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盘,而美以的战略布局,也必将在这一轮轮越境空袭与代理战中,逐步遭遇现实反噬。在枪口与火焰之下,秩序不是劝说出来的,主权也从不是施舍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