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一结束,越南人民都在嚷嚷着“重整旗鼓”,可没想到,最难搞的不是城市,也不是工厂,而是人心啊!
为了解决战争造成的人口短缺,竟然悄悄来了种疯狂的补救措施!
太多汉子歇菜了,1975年四月,西贡被敌军拿下了。
越战一声吼,老美扛包走人,北方敲锣打鼓统一大伙儿!
打了二十多年的仗,终于停下来了,可越南这小子就像个不调皮的乐器,全身上下都不和谐。
这仗打得跟过年一样长,征兵就像赶集似的火急火燎!
从1965年起,十八岁以上的小伙子们得上战场了,有些农民小子甚至十五岁就被编进民兵队伍。越战快结束时,越来越多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都被送到前线去了!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猜测,到1976年时,越南15到50岁的大老爷们儿减少了超过120万!
南方那几个地方,男的稀罕得就像大白兔奶糖,女人多得跟白菜似的,比例竟然到了1:1.8!
有些村子,整条街就活蹦乱跳地剩下老头、孩子和年轻的寡妇。
一个省的姑娘们里,有超三成找不到男朋友,真是单身到哭啊!
战争一停,家里家外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埋尸体、认人、扫雷、修路,还有个啥迁坟的,忙得连婚姻登记都没人想起了!
国家这边可急得跟火上浇油似的!
打完仗了,想发展,得先让人多起来!
越南那阵子真是难啊,男人少得像找针,女人又生不出娃;城市里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乡下却冷清得像过年没人来串门。
重新拉回人丁成了中央的大事,被定了个“国家头等大事”。
1976年开春,胡志明市、芹苴市还有同奈省等地,接连搞起了“人口复兴实验”。
地方领导开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怎么让年轻姑娘们赶紧谈恋爱、生娃娃”!
文件藏得严严实实,实际内容却像小虫子一样悄悄钻出来了。
到了1978年,越南开始把结婚的年龄往下降了点。
全国大多数地方规定,姑娘们一满十六岁就能嫁人生娃,有些特殊的地方甚至十五岁就能去登记结婚了。
好多姑娘十四岁就被媒人给牵走了,真是急得像是赶集的牛!
村里那个红章拍下去,公社就给你安排住处了!
谁在乎她乐意不乐意呢!
政府推出早婚新规,另辟蹊径:优先让“退伍老兵”走进婚姻殿堂!
一群刚脱掉军装的老兄弟们,一放假就忙着找对象和抢房子!
南方的结婚人数像泡汤一样猛涨!
表面上好像恢复得利索,实则麻烦才刚上路呢!
这些政策让结婚的人多了,但里面有不少是“分配来的婚姻”呢。
男的退伍了,女的被分配上了,所有的手续都准备好了,但两人之间却像是没连线一样。
好多妹子连那个人叫啥都不晓得,就直接被扔进了洞房。
在越南南部的边和、隆安、前江这些地方,居然有人搞起了“老兵一起轮媳妇”的奇葩事情!
一人多房,一周换着住,官方说没这事儿,地方当这是常态。
从数据上瞅,咱们的人口又开始往上涨了!
1976年越南人口大约是4800万,十年后就气势如虹地飞升到6300万了!
每年小宝宝的出生数量像飞一样地涨个不停,真是喜人得不得了!
现实情况可不赖,真是一锅粥!
不少妹子在这种政策的逼迫下,只好提早扛上生娃和家庭的重担。
有些姑娘还没满18岁,就已经是孩子的妈,搭起群租屋跟小朋友们玩得欢。
“重整旗鼓”的费用,悄悄地扛在了姑娘们的肩上。
生娃成了工作,没生的得背锅,结婚年龄降下来才是个开头。
更刺激的在后面等着呢!
1979年,越南的计划部门发了个通知,各省得“完成增加人口的任务”,顺便发了一份给能生娃娃的女士们的数据表!
一千个姑娘里,得算算几个结了婚,几个生了娃,还有多少个是重新再搞的,全都得安排明明白白的!
政策说得好听,但到个人身上就变得像个孩子耍脾气。
村里老干部跑来,要我们好好整一下“单身女娃”的名单!
满了十六岁还没有个对象的,得填个表说说为啥啊!
有的地方直接搞了个“结婚生娃责任官”,干部每周上门一次,看看谁该娶媳妇、谁该添小宝贝,还有谁不按规矩报备!
结婚生娃成了评比标准,要是不达标就得接受“谈心”,连工作位置和分房都可能受到牵连。
小姑娘要是不给婚姻打包票,那就别想拿到工作介绍信;不听话的话,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南方的乡下来了个奇葩通知:“结婚生娃指南”,上头贴着村子的印,里边写着“某某姑娘建议在某年某月搞定婚事和生小孩”,底下还有俩签名的位置——一个是男方,一个是村里的大叔!
这个规矩虽然中央没明着说,但在好几个南方地方可是实打实地存在过。
姑娘们被逼进了“增添人口”的工厂,身份从“人儿”变成了“生产工具”。
更严重的是,搞得一锅粥似的!
男女比例失调得厉害,出现了一夫多妻的现象,特别是在退伍军人聚集的地方,真是越演越烈!
一大堆老兵没处住、没钱花、也无人问津,被派去农场、糖厂和林子里受苦!
某地的组织提倡大家一起搭伙过日子,甚至共享对象,有人一下子就“搞定”了四位单身母亲。
这事儿明摆着违法,但偏偏没人管!
女性在这帮“联姻大会”上简直就像是没声音的木偶!
怀了小宝宝,又生了小宝宝,紧接着再来一次,这年头一年内接连产娃的事儿可不稀奇!
芹苴市郊外一处女工宿舍,1981年的数据里,宿舍里有104个小姐姐,结果儿娃儿来了一堆,加起来竟有167个!
平均每个人都有一溜儿孩子,最小的妈妈才十来岁!
生孩子的烦恼,真不是简单的事儿!好多姑娘白天累得跟狗一样,晚上还得轮流当家里的“老母鸡”。
这医疗跟不上,奶粉也稀缺,小孩儿的命真是个大问题,有些小家伙三个月了连个名字都没听过,户口都还没落下!
妞们辛苦得像个牛,娃娃们更是受罪,政策还在那儿不动摇,指标照样没给松口。
那些老故事,只能在破旧的记录本、访谈视频,以及回忆里找到,没人愿意再谈起这事儿。
有个男人娶了三位太太,这事儿在越战后越南可不稀奇,因为那地方男人越来越少,大家为了让人口回升,一夫多妻就成了风潮。
不愿意明说,但地方上的人都心照不宣。
许多退伍老兵被安排在“经济特区”,地皮给了,老婆也配了,有的男人一口气抱俩媳妇,或者兄弟们一起抢一个,由村里的官员来担保。
芹苴、平定、同奈这些地方都碰到了一样的情况。
有个家伙和三位太太分开住,夜里轮流歇息,孩子们都叫他老爸。
要是姑娘们不结婚也不生娃,那她们就没得吃粮票、喝奶粉,连住的地方都没拼上!
更流行的是“把娃摆在外头养”!
有个老哥表面上“娶”了好几个妹子,结果一生孩子就跑得飞快。
名字在本子上写着,心意却在纸外游荡。
政策鼓励“丰收大户”!
某个姑娘三年内生了三娃,被村里评上了荣耀榜,门口贴着“贡献非凡”四个大字,简直是“生娃小能手”!
数字真的是“蹭蹭”往上涨啊!
1976年全国的人口是4800万,十年后就蹭蹭地长到了6300万,出生的小宝贝每年都在噌噌往上涨3%以上!
实际上这些账单全得女孩们来埋单!
女人成了“育儿机器”,说话都不敢,一堆孩子生完后,许多妈妈们被打包送到“育儿站”里。
大伙儿轮着来照顾几百个小家伙,三小时就得喂一次奶,晚上照样分班值班!
奶水喝干了,咋办?就滴糖水!衣服不够穿?那大家一起用尿布吧!
小朋友们都没名字,妈妈就把他们当成数字来使唤!
有人连孩子的爹长啥样都不知道,更多人干脆搞不清楚,她到底是被哪个神仙给怀上的。
越南妇联曾发布通知:“姑娘们可是咱国家人口回春的一把好手!”
意思明了:必须赶紧造人,最好是一波接一波!
那会儿政策狠劲十足,干部们按照规定找单身姑娘,满16岁不嫁人的可得好好聊聊。
没人搭理她们想不想。
只关心有没有小孩,户口上有没有名字,谁给社会添了点儿麻烦。
1984年,越南小宝宝出生人数飙升到230万,简直是历史新高呀!
女孩们差不多19岁就当妈了,15岁以下的小姑娘做妈妈的竟然超过16万!好家伙,这个数据让人瞠目结舌哦!
这些数字被当成“战争后的胜利果实”,可是谁管生孩子的那口子过得咋样呢?
八六年,政府松了绑,不强求结婚生娃,大家伙儿的集体婚育早就解散啦!
那些年留下的折磨,简直就像烂泥一样,永远黏在好多人心里啊!
她们觉得自己就跟牲口一样,生了娃之后啊,连个招呼都没得!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