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万亿资金的“国家队”主力中央汇金,在A股整整21只白酒股里,只重仓买入了3只,并且都挤进了前十大股东。
它买得最多的不是茅台,是五粮液,持股比例达到1.01%,相比之下,茅台只买了0.83%,泸州老窖是0.92%。
这可不是随便买买。 汇金这样的国家队,投资风格向来是长期主义,看重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和稳健回报。
它们愿意真金白银大手笔投入,并且坚定成为这些公司的重要股东,信号意义再明显不过了:在它们眼里,只有这三家才算得上白酒行业真正的龙头。
为什么其他18家白酒企业入不了汇金的“法眼”? 说到底,还是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硬指标说了算。
贵州茅台:王者般的统治力
说到茅台,人们总会想到它国酒的身份和抢不到手的飞天茅台。 汇金直接重仓了1040万股,稳坐第七大股东。
茅台的强大,用数据感受更直观:2024年,它在高端白酒市场的占有率高达58%,行业利润的47.71%都被它赚走了。 几乎每卖出去两瓶高端白酒,就有一瓶是茅台。
茅台酒的酿造过程近乎“苛刻”,遵循独特的“12987”工艺,即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基酒还需陈酿3年以上,从投料到出厂最少需要5年时间。
这离不开茅台镇独特的赤水河水源和微生物环境。 这也使得茅台酒的品质无法被复制,拥有了奢侈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
2024年,茅台的营收达到1741亿,净利润862亿,毛利率高达91.9%,净利率也有52.2%。 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就能赚超过50元的净利润。 这种盈利能力在A股市场几乎找不到对手。
五粮液:稳固的巨头底蕴
五粮液获得了汇金3933万股的重仓,是其第六大股东。 2024年,五粮液的营收为891.75亿元,占据了白酒行业11.19%的份额。 在千元价格带的高端市场中,五粮液占据了22.6%的份额,仅次于茅台。 它与茅台、泸州老窖共同垄断了超过90%的高端白酒市场。
五粮液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1909年正式得名,其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级文化遗产。 它采用“五粮配方”(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和“混蒸续糟”工艺。 其酿造用水取自四川宜宾岷江古河道地下水,水质富含矿物质。
五粮液拥有行业最大的固态发酵产能,达3.8万吨,明代古窖池数量也是第一,这些都保证了其优质基酒的稀缺性。
强大的品牌和产能支撑了其盈利。 2024年,五粮液净利润达318.53亿元,毛利率为82.21%,近五年ROE(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24%。 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泸州老窖:高端化的成功样本
汇金对泸州老窖的重仓持股数为1353万股,是其第七大股东。 2024年,泸州老窖的营收为311.96亿元,在行业中的份额为3.92%。
其在千元高端市场的占比为18.6%,同样与茅五共同占据了高端市场超90%的份额。
泸州老窖被称为“浓香鼻祖”,拥有连续使用超过450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其酿制技艺已传承近700年,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酿造水源主要来自泸州凤凰山下的龙泉井水,水质清洌微甘,富含矿物质。
泸州老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极致的大单品战略。 核心产品国窖1573是百亿级高端白酒品牌。
2025年上半年,泸州老窖营收164.54亿,净利76.63亿,其中以国窖1573为主的中高档酒,营收占比高达91.45%,这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几乎全部由高端产品驱动。
白酒行业的分化与“国家队”的选股逻辑
白酒行业虽然总体被认为是好生意,内部差异巨大。 行业整体面临着库存压力,2025年全行业库存量高达1200万千升。
消费场景也在变化,传统的政务、商务宴请占比下降,个人消费和健康化需求在崛起。
价格带分化明显,超高端(1500元以上)壁垒高,次高端(500-1500元)竞争激烈,中低端(500元以下)则需靠性价比突围。
这种背景下,“国家队”资金如此集中地投向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看中的正是它们在行业分化中“强者恒强”的确定性。
它们拥有最深品牌护城河、最强大的定价能力、最稳健的盈利能力,以及难以复制的稀缺产能。 这些特质让它们在行业调整期更具韧性,更能抵御风险,也更可能率先复苏。
普通投资者能直接“抄作业”吗?
看到“国家队”的动向,很多投资者会心动。 直接“抄作业”需要谨慎。 汇金等国家队的投资周期非常长,可能长达5到10年,能够承受短期市场的波动。 普通投资者在决定跟投前,需要问自己一句:我能拿得住三年以上吗?
此外,投资个股需要深入研究。 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的实际销量和利润数据,以确认行业的真实景气度。
如果看好白酒行业不确定如何选择个股,考虑通过白酒ETF进行分散投资,或者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也是降低单一股票风险的不错方式。
汇金的持仓选择,清晰地指向了白酒行业的核心资产,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 它们的品牌、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共同构筑了其他酒企难以逾越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