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月,美国白宫官方网站和欧盟委员会几乎同步发布公告:美欧贸易协议,正式生效。
这份美欧协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冯德莱恩频频示好中国背后,又藏着哪些难言的压力?
关税落地,欧盟“松了一口气”
7月,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和欧盟达成初步贸易协议。8月1日,协议正式启动,美国对欧盟进口汽车及相关产品征收15%关税。
这个数字,不算低,但比起特朗普时代动辄25%、甚至威胁要全面加税的“贸易战”风暴,已经是欧盟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9月底才对外发布最终公告,意味着美欧双方终于把细节全部谈妥,协议全面落地。除了汽车,美国还对部分药物化合物、飞机零部件等商品实施了关税豁免。
彭博社和路透社都指出,欧盟汽车产业盘子极大,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有数十万工人饭碗系在出口上,这一次美国放宽关税,直接让欧洲车企和工会松了一口气。
冯德莱恩在协议生效后罕见高调,称这份协议“远超预期”。她的“满意”,背后是欧盟过去几年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的委屈和焦虑。
协议生效的时间点正值乌克兰危机进入胶着,特朗普一边喊着要减少对乌援助,另一方面又在联合国大会上拉拢欧洲。
美国给欧盟一点关税甜头,换的是欧洲在俄乌冲突、北约防务、甚至中东问题上的更多配合。
新华社和联合国经济报告都分析过,美欧此轮合作是“利益换利益”,美国用“低成本”稳住欧洲盟友阵线。
类似的“关税换支持”并不罕见。比如2016年美欧钢铝争端,最后也是以贸易让步换取欧盟配合美方外交议程。
眼下,欧洲深知自身产业链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尤其汽车、航空、医药三大板块,不得不低头妥协。
美欧协议落实后,冯德莱恩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协议谈判期间,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倡议美欧联手对华“反制”。
但协议生效后,冯德莱恩一改强硬,9月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中方高层会见时,主动夸赞中国在气候治理、投资和环保领域的努力。合影中,她笑容明显轻松,气氛缓和。
分析人士指出,冯德莱恩的强硬姿态本质上是谈判筹码,是为欧盟争取美方让步的策略。一旦关税压力解除,她立刻“软化”对华语调,希望为欧盟企业争取更多中国市场机遇。
正如德国《商报》专栏所说,欧洲“既离不开美国的安全网,也不敢失去中国的订单”。
冯德莱恩的对华姿态调整,还与美中关系缓和密切相关。2025年春季,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谈,双方同意在贸易、气候和高科技管控等领域“恢复对话、减少摩擦”。
欧盟高层普遍认为,只要美中不闹僵,欧洲就有空间对中微调政策,争取更多主动权。
2018年中美贸易战升级,欧洲一度高调批评美国单边主义,但在特朗普放宽部分钢铝关税后,欧盟很快放低姿态,转为呼吁“多边对话”。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欧盟对华强硬,但俄乌冲突拖长后,欧洲开始频频与中国沟通寻求经济合作。每一次全球危机,都是欧美关系和对外策略的“重新洗牌”。
站在中国的角度,欧盟的“变脸”并不容易解读。一方面,欧洲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
2024年,中欧经贸总额取得重大突破,一举跨越9000亿美元大关,彰显双方经济合作的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光伏等行业的调查与限制正不断升级。其举措加大了中国相关产业在欧洲市场拓展的难度,也为中欧经贸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从美国的视角看,美欧协议是巩固盟友的“定心丸”,但对中国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压力。亚太和中东国家也在密切关注美欧协调后的全球贸易规则变化,担心自身出口渠道受限。
2025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地缘冲突、科技战、绿色转型多线叠加,欧盟想继续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美欧协议虽然短期缓解了贸易摩擦,但并未根治结构性矛盾。冯德莱恩对华“换脸”,更多是现实利益的选择,而非战略信仰的转变。
对中国而言,欧盟的善意值得欢迎,但合作空间和风险要同时评估。对欧洲来说,如何在“美国压力”和“中国产业链”之间找到新平衡,将直接决定其经济安全和全球影响力。
冯德莱恩会不会一直“笑脸迎人”?还是会在华盛顿的风向变动后再次“变脸”?美欧协议落地只是序章,全球贸易的真正变局,远未揭晓。
参考来源:美国正式公告:实施美欧贸易协议 征收欧盟汽车15%关税——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