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教父”辛顿把人工智能比作“终将吃人的宠物老虎”时,张亚勤正带着中国大模型冲刺全球第一梯队。这个十年前就预言“智能+将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乐观派,如今抛出更炸裂的判断:中美AI差距已缩短至两个月,中国大模型凭DeepSeek实现“算力逆袭”,15到20年就能摸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门槛。
这场关于AI未来的终极辩论,藏着三个颠覆认知的真相:人类不是在和AI赛跑,而是在重新定义“聪明”;中国靠“开源+垂直生态”撕开美国闭源壁垒;未来真正的威胁不是AI失控,而是人类放弃思考。
一、从“堆算力”到“抠算法”:中国AI用1%资源跑完美国100%的路
张亚勤在对话中戳破了一个行业神话:大模型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巧”越能赢。过去两年,美国OpenAI、谷歌们靠“百亿参数+万吨算力”垄断赛道,中国大模型被指“落后2到3年”。但DeepSeek横空出世后,这个差距被压缩到“两个月”——关键就在于它用1%的算力实现了对标GPT-4的性能。
这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而是技术路线的降维打击。张亚勤解释,传统大模型靠“监督微调(SFT)+近端策略优化(PPO)”两条腿走路,相当于让AI死记硬背人类反馈;而DeepSeek发明的GRPO算法,直接让机器自己当老师,自动标注数据、优化决策。这种“算法革命”带来的效率跃升,就像别人用牛车运货,你直接开了顺丰无人机。
更狠的是中国的“开源闪电战”。当美国巨头死守闭源壁垒时,DeepSeek带着MIT许可证杀向全球:小国家用不起GPT-4?没关系,我的模型轻巧、免费、随便改。结果就是,东南亚、中东的开发者疯狂涌入中国开源生态,用本土化数据训练出方言识别、伊斯兰教法咨询等垂直模型。张亚勤断言:“未来80%的AI会开源,20%闭源,中国正站在80%的主场。”
二、AGI倒计时15年:当硅基生命智商1200,人类靠什么当“主人”?
张亚勤给AGI划了三条赛道:信息智能(ChatGPT们)3-4年达标,物理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10年成熟,生物智能(脑机接口、新药研发)15-20年突破。最震撼的是他对“智能”的定义:未来AI智商可能达到1200(人类平均120),但它仍是人类的“硅基奴隶”。
凭什么?张亚勤的底气来自两个不可替代性:人类有自我意识,AI没有;人类能定义“善良”,AI只能学习“善良”。就像蒸汽机不会自己决定往哪开,AI再聪明,终究是“听指令的超级计算器”。但他也承认风险:当AI进化速度是人类的100倍,我们就像拿着核弹按钮的婴儿——不是技术会失控,而是人类能不能管住自己的欲望。
朱民追问:“智商差10倍的主人,怎么管得住超级AI?”张亚勤的答案扎心又真实:未来比拼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会“提问”。AI能回答所有问题,但提出“如何治愈癌症”“怎样实现碳中和”的,永远是人类。这就是为什么他反复强调:“教育要从‘教知识’转向‘教提问’,因为知识会过时,但好奇心永存。”
三、中美AI终极战场:不是芯片,而是“菜市场里的模型”
别再盯着英伟达GPU和台积电光刻机了!张亚勤点出未来十年的胜负手:通用大模型只是操作系统,真正的金矿在垂直领域的“小应用”。美国强在底层技术,但中国强在“把AI塞进菜市场”——比如给山东菜农做病虫害识别模型,给四川火锅店优化供应链算法。
这种“接地气”的优势,本质是“后发先至”的生态红利。当美国还在争论“模型要不要开源”时,中国开发者已经用DeepSeek的框架做出了:贵州山区的方言翻译机、义乌小商品的智能定价系统、长三角工厂的质检机器人。这些垂直模型看似“小”,但加起来的市场规模是通用大模型的10倍。
张亚勤透露一个关键数据:现在预训练阶段的互联网数据快用完了,美国“堆数据、堆芯片”的模式已经摸到天花板。未来比拼的是“后训练能力”——用更少的数据、更低的成本,在推理阶段做出个性化模型。这恰好是中国的强项:我们没有历史包袱,直接切入“小而美”的垂直赛道,反而避开了美国的正面锋芒。
四、辛顿的“老虎论”错在哪?人类5000年文明不是白混的
辛顿把AI比作“养大了会吃人的老虎”,张亚勤却觉得这是“高估了AI的野性,低估了人类的智慧”。他和辛顿一起创办AI风险研究机构,但分歧在于:辛顿看到的是技术失控的黑暗面,张亚勤看到的是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的“刹车经验”。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次技术爆炸都伴随恐慌:马车夫怕火车抢饭碗,家长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最终,人类总能通过法律、伦理、技术手段把“猛虎”关进笼子。张亚勤举了个例子:现在AI生成虚假信息泛滥,但中国已经推出“AI内容溯源码”,每条生成内容都带电子身份证。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想不想管”的问题。
更深刻的是,他认为AI会倒逼人类进化:当机器包揽重复劳动,人类终于有时间搞艺术、搞哲学、搞创造。就像计算器没让数学家失业,反而让他们攻克了更难的难题。未来的工作时长可能从8小时减到4小时,但人类的幸福感会更高——因为我们终于能做“人该做的事”。
五、给普通人的3个生存法则:别慌,AI时代更需要“笨功夫”
张亚勤的建议简单粗暴,却直击本质:
别跟AI比聪明,跟它比“独特”:你家乡的方言、奶奶的菜谱、你对某个领域的偏执热爱,这些“非标准化”的东西AI学不会。未来最值钱的不是“全能冠军”,而是“单项奇葩”。
学会“喂饱AI”:就像用搜索引擎要会输关键词,未来用AI的核心是“精准描述需求”。给AI的指令越具体,它的产出越惊艳。这门“AI沟通术”,比英语四六级更重要。
坚持“慢学习”:AI一天能读1000本书,但它不会“顿悟”。人类的优势在于:能把 unrelated 的知识串起来,比如用物理学解释经济学,用历史预测未来。这种“跨界联想力”,才是终极竞争力。
当张亚勤说出“中美AI差距缩短至两个月”时,他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揭示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技术竞争的本质,从来不是比谁先起跑,而是比谁更懂“换赛道”。中国大模型的逆袭,靠的不是复制美国模式,而是把“开源生态”和“垂直应用”玩成了组合拳。
未来已来,但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类的脆弱,也照出我们的潜力。就像张亚勤说的:“AI不会取代人类,取代人类的是‘会用AI的人’。”与其害怕被淘汰,不如现在就问自己:如果AI能帮我实现任何目标,我的第一个指令会是什么? 答案,可能就是你未来十年的生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