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万亿酒旅市场掀大战。阿里美团拼多多疯抢,为啥比外卖更盈利?

发布日期:2025-10-24 18:17:26 点击次数:152

《万亿战场:巨头们为什么把弹药搬进酒店和旅游》

市场上有种怪像,外卖大战还没退潮,几位大佬就把火力转向了看似“不常买但一买就掏钱”的酒店和旅游。

观察者走访了几家中小酒店、旅行社和技术团队,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这回真热闹。

谁在抢、怎么抢、能不能长期赚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也成了行业内每天刷屏的话题。

有人在5月底就看到了第一声枪响,美团和万豪推出联合会员,消息一下,24小时内万豪在美团上的订房量飙升近88%,年轻客群增长率超过148%。

接着6月阿里把飞猪和饿了么并进淘宝,直接把飞猪背靠上了淘宝超过8亿的日活入口。

京东也在同月喊出“最高三年零佣金”并开出百亿补贴,随后与锦江集团合作,让旗下酒店进驻京东。

7月抖音扔出亿元补贴,拼直播卖券,想把刷短视频的用户变成入住客人。

到9月,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用点击和收藏数据来推荐酒店,并把数据打通给飞猪。

短短几个月,阿里、美团、京东、抖音都把手伸到了这块万亿级市场,阵仗比之前的外卖大战更加热闹。

业内人士讲过一个算术题,听着像家常便饭的逻辑却很硬核:送外卖一天可能几十单,平台毛利薄,骑手成本高;订一晚酒店就是几百块,买张机票上千,单笔交易的利润可比外卖强出好几倍。

平台要的是把低频消费变成高价值入口,那些每天打开淘宝、刷美团的人,一旦在同一生态里能顺手下单,平台就能把日常流量变现成高毛利业务。

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过得爽”上,所谓情绪价值让旅游需求持续旺盛,支撑起这波布局。

市场结构也给平台留足了空间。

航空公司能被几家巨头压着走,因为航司有限;住宿供给极其分散,连锁酒店很多,小型民宿和本地旅店数不胜数。

平台的议价权在这种供给碎片化里显现出来,酒店缺客、缺营销能力,宁愿把库存交给平台去卖。

携程在这场游戏里占据绝对优势,第三方报告显示其市场份额达56%,再加上去哪儿的资源,形成了稳固的服务和库存直连体系。

同行同程凭借腾讯系的流量入口占到15%,美团和飞猪分别占13%和8%,各有侧重。

场景里有趣的是新玩家的玩法。

抖音靠短视频和直播把视觉种草做到极致,能把平时刷视频的人拉到预订页;小红书的用户在找特色酒店和玩法时也贡献了不少流量。

内容平台的优势显露在发现阶段,但转化和留存存在问题。

抖音上的酒店团购,2023年的核销率只有约20%,许多用户买了券之后忘了用或行程有变;相比之下,美团的订单核销率能达到40%到50%,售后处理和订单确认的效率更高。

抖音曾经抽佣低到3%到4.5%,但在2024年7月提高至8%,这使得平台和酒店之间的成本计算变得更谨慎。

中小酒店经营者对这种变化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一家江南小城的旅店老板说:平台把客人拉来,省了不少广告钱,但平台的规则经常变,佣金和促销节奏让人头疼。

京东提出三年零佣金,听上去是香饽饽,酒店能省下一笔开支;京东与锦江的合作还延伸出供应链层面的支持,酒店能通过平台采购毛巾、洗漱用品,运营成本下降。

经营者在算着账,想着把空房率降下来、把服务做稳,长远看谁能既给流量又能保证结算和客诉处理,谁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平台之间的竞争手段呈现出不同侧面。

阿里走的是资源捆绑路线,把淘宝、飞猪和高德的入口打通,会员互通让常用淘宝的人无感迁就,直接转化为旅游消费。

美团擅长把本地生活场景串联起来,从点外卖到订酒店一本通,联名会员与酒店合作构成了黏性。

抖音靠内容把用户拽到产品页,价格优势明显,适合“捡漏党”。

京东借着供应链与白牌优惠争取酒店入驻。

携程更像老牌中坚,凭借服务和库存直连赢得信任,很多重视售后和确认的用户还是第一时间想到携程。

消费者端的选择因此变得更情绪化也更讲策略。

出差的白领倾向于用库存确认快、售后靠谱的平台,家庭出游会比较看会员权益和价格,穷游党则专找直播或团购捡便宜。

一个常用旅游平台的年轻人直言:经常是先去抖音看看有没有促销,再到携程核对真房价,最后在美团下单抢会员价。

这样跨平台的比价行为,反过来促使平台做出更激进的促销和联合玩法,以防用户在其他地方把流量带走。

业界观察者还注意到技术和数据正在改变玩法。

高德的“扫街榜”不是用传统好评算法,而是把用户的点击和收藏当作信号进行排序,这种基于行为的数据推荐更贴近实地体验,并且高德把这些数据开放给飞猪,形成了发现到下单的闭环。

平台若能把地图、短视频和支付这几环节打通,就能在用户决定出行时占据首位。

未来竞争的关键可能不只是补贴,而是哪个平台能把场景触达效率做到极致。

内容带来的挑战也在显现。

很多内容平台能把用户“种草”,却很难承担售后和信用背书的功能。

案例里一个小镇民宿因为在直播间卖出几十张套餐,到了入住时出现错房问题,旅客处理投诉的流程绕得很烦,最终还是通过携程解决了退款。

这样的经历让不少人仍旧更信任老牌平台的服务能力。

内容平台如果要真正切入酒店预订,需要在交易流程、售后保障上补短板,而这需要时间和大量资金投入。

行业的走向在短时间内很可能呈现整合趋势。

一部分小酒店可能继续依赖平台的流量与补贴,另一部分则可能寻求与大型连锁或区域性平台合作以争取更稳定的收益。

平台会把目光放在数据能力、会员粘性和场景覆盖上,谁的生态能覆盖用户的日常生活,谁就更容易把低频高价的旅游消费变成长期收入。

商业逻辑告诉人们:短期的补贴能抢用户,长期的服务和数据能力才能留住用户。

观察者记录下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的讨论,大家调侃这场战争像是在做“旅游版拼多多”:补贴多、价格低、谁先下手谁占便宜。

也有人表示倦怠,担心平台集中之后议价能力会更强,酒店利润被压得更薄,服务质量反而可能受影响。

部分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享受补贴的同时务必留意售后条款和核销有效期,避免花了钱却用不了的窘境。

在这波竞争里,谁有机会成为最终王者并不完全靠补贴和广告,细节决定归属。

平台需要把对商家的支持做到位,包括稳定的结算、透明的规则和有效的客诉处理。

酒店端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用更好更稳定的服务来换取更长期的用户口碑。

消费者在多方比价和折扣信息流中能享受更低价和更多选择,但同样要承担选择成本,学会比价和核对规则。

文章起头提出的问题还在:为什么巨头更愿意把弹药搬进酒店与旅游?

现在得到的答案已经比较清晰:高客单价与供给分散结合日常流量的平台优势,形成了一个比外卖更有利可图的战场。

这场争夺不会很快平息,大家会继续在补贴、会员、内容与数据上较量。

每一次平台策略的调整都会直接映射在酒店的客流、价格和服务上。

观察者结束调研时,回想起那位旅店老板的笑与愁。

他毫不讳言地说过一句话:有人把生意都带过来了,活是有了,但愿结算和规则别翻脸。

读者如果也把目光放在自己常用的订房与买票平台,不妨在评论区写下常用的那一个,说明是出于服务、价格还是会员的考虑。

哪个平台才是真正让你放心下单的那家?

让大家来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