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叫“安吉安盛”的巨轮,像一座移动的山,缓缓驶出上海港。
它肚子里藏着的秘密,足以让欧洲汽车同行们彻夜难眠。
那不是普通的货物,是超过七千台崭新的国产电动爹,浩浩荡荡,远征欧洲。
这不只是一次远航,这是一场憋了很久的绝地反击。
不止傻大还浑身是戏
“安吉安盛”这块头,确实唬人。全长228米,竖起来快赶上80层楼高。往那一趴,就是三个标准足球场。
但你要是觉得它只是个傻大个,那可就看走眼了。
这艘船真正的杀手锏,是它身体里那些堪称魔术的设计。
想象一下,一个14层楼高的立体车库,被整个搬到了海上。
更绝的是,每一层甲板都不是固定的,能用液压系统随便升降。
下面要塞进高大的SUV?没问题,层高直接拉到2米5。
上面想多塞点小轿车?也行,层高给你压缩到1米6。
就靠这手绝活,空间利用率硬生生拔高了四成,比上一个世界纪录保持者,愣是多塞了整整300辆车。
船舱里的旋转坡道设计更是神来之笔。车开进去,就像玩魔方一样原地掉头,装卸效率直接翻了三倍。
这哪里是船,这分明是个高效运转的海上中转站。
被逼上梁山的绝地反击
我们为啥要费这么大劲,非得造这么一艘“梦中情船”?
答案很简单,被逼的。前些年,我们的新能源车在海外杀疯了,订单雪片一样飞来。
车是造出来了,可怎么运出去?成了天大的难题。
全球汽车运输的命脉,一直攥在挪威、日本那几家航运巨头手里。
旺季的时候,他们的滚装船比黄金还精贵。租一天,10万美金就烧没了。
这还不是最气的。最气的是,人家压根不拿你当回事。
有限的船位,肯定先紧着自家的品牌用。我们的车企只能在码头上排大队,眼巴巴看着嘴边的肉被别人叼走。
那滋味,别提多憋屈了。
仰人鼻息从来不是我们的风格。既然别人不想让我们体面,那我们就自己动手,帮他们体面。
上汽旗下的安吉物流,就是这盘大棋的操盘手。“安吉安盛”轮,就是他们扔下的第一颗棋子。
中国速度教对手做人
有意思的是,就在“安吉安盛”下水前一个月,比亚迪那艘能装9200辆车的“深圳号”,才刚刚刷新了世界纪录。
短短一个月,全球最大滚装船的头衔,就被我们自己人左右互搏,刷新了两次。
这不是巧合,这是肌肉。传统的国际大厂造一艘同级别的船,没个一年半载根本下不来。
我们的船厂呢?12个月,交货。
这背后,是一整套强大到让人窒息的产业链。
船身是上海外高桥造的,智能系统是华为搞的,清洁燃料是中国石化供应的。
每一个环节,我们自己全能搞定。
“安吉安盛”交付后,同型号的姊妹船在四个月内接连下水。我们不玩单挑,我们玩的是“批量下饺子”。
一支中国自己的远洋舰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型。
笔者以为
“安吉安盛”的出现,绝不只是一艘船。它是中国制造业从生产端,向整个物流链条延伸的必然。
是我们在全球博弈中,为自家产业链安全打出的一张王牌。
当一艘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巨轮,满载着“中国智造”劈波斩浪,缓缓驶入欧洲的港口。
它承载的,早已不仅是汽车,更是我们从“规则的接受者”,向“规则的制定者”转变的野心。
过去,美国动不动就拿芯片卡我们脖子。如今,在新能源车出海这条赛道上,我们用实力,给自己修了一条海上高速。
这记漂亮的回旋镖,终于狠狠打在了那些曾经想看我们笑话的人脸上。
更大的船,已经在路上了。能装10800辆车的超级巨无霸正在建造,“安吉安盛2号”也已提上日程,目标直指12000辆,动力甚至要上氢燃料。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