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家乐福挥别中国:一场迟到的转身,谁抢走了它的时代?

发布日期:2025-08-27 12:40:34 点击次数:193

家乐福挥别中国:一场迟到的转身,谁抢走了它的时代?

北京东三环某超市货架前,一位中年主妇正扫码购买临期牛奶。货架上方,"客优仕"的绿色标识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家乐福留给中国消费者的最后身影。

当"家乐福中国"公众号悄然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这个曾让一代人记住"一站式购物"的外资巨头,正在经历比关店更艰难的告别。2025年8月11日,苏宁易购以2.2亿元和解金为这场持续六年的股权拉锯战画上句号。曾经遍布321家门店的红色招牌,终将在一个月内全部褪色。

1995年寒冬,北京国展中心的家乐福门店前蜿蜒着千米长队。推着购物车的北京市民王建国至今记得:"当时能买到进口红酒和现烤法棍,就像发现新大陆。"这家法国零售企业用"大卖场+会员制"的组合拳,不仅改写了中国零售史,更培养出第一批职业店长。2006年其生鲜损耗率控制在1%以下的数据,至今仍是行业神话。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2015年电商冲击初现端倪,家乐福中国管理层在闭门会上争论的竟是"该不该给收银台装扫码枪"。这个决定性的犹豫,让它在盒马鲜生用30分钟送达改写游戏规则时,仍在纠结门店该不该增设咖啡吧。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曾有家乐福采购员老张的办公室挂满样品。这个见证过"24小时紧急调货"传奇的资深买手坦言:"以前我们拿着订单去厂家,现在得求着品牌方给进场费。"2017年家乐福中国财报显示,其95%商品仍依赖第三方供货,而同期永辉超市已建立起直采基地网络。

更令人唏嘘的是会员制布局。当山姆会员店2015年在中国试水付费会员时,家乐福中国区总裁还在内部会议上反问:"消费者凭什么要为购物袋付钱?"直到2021年,其首个会员店才在上海落地,比竞争对手晚了整整26年。

2019年那场轰动业界的并购,最终演变成互相拖累的困局。苏宁易购财报显示,家乐福中国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门店数量从210家锐减至不足百家。有供应商透露:"苏宁接手后,生鲜区改卖家电,客单价从120元暴跌到40元。"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供应链。当钱大妈用"日清模式"把生鲜周转压缩到12小时,家乐福的冷链系统仍在使用十年前的设备。北京某门店店长透露:"系统里30%的商品编码都对应不上实物,盘点一次要三天。"

在上海万里店最后清仓现场,货架上的"客优仕"坚果礼盒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这个脱胎于家乐福会员店的自有品牌,正试图用"严选SKU+社区团购"模式重生。但消费者李女士直言:"看到这个牌子就想起以前排队结账的日子,现在更愿意为即时配送买单。"

接盘的不止新品牌。七鲜超市用"3公里内1小时达"吃下核心商圈,胖东来用"退换货自由"收割口碑,而社区团购团长们正把家乐福昔日的客群分流到微信群。就像当年家乐福颠覆传统百货,如今轮到新一代玩家重新定义零售。

家乐福的退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三个残酷真相:

消费者主权时代,"大而全"敌不过"小而美"

供应链战争已进入分钟级响应时代

本土化不是雇佣本地员工,而是读懂文化密码

当"客优仕"的货架在杭州某社区铺开时,隔壁的盒马鲜生正用直播卖着当日捕捞的海鲜。这场新旧交替没有输家——苏宁获得4元股权处置款轻装上阵,家乐福品牌以新形态延续,而消费者得到了更高效的选择。

站在空荡荡的货架前,恍惚还能听见当年推车滚过地面的隆隆声。零售业的列车从未停歇,只是换了轨道。正如家乐福创始人施莱尔所说:"这个行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当新消费浪潮拍打旧模式堤坝,或许正是中国制造新商业文明的契机。

(本文数据来源:搜狗搜索、今日头条、山东商业网、经济参考网、网易订阅)

零售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卖货,而是读懂人。当旧玩家还在数货架上的商品,新玩家已经在数消费者手机里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