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七连的荣耀与抉择:许三多和马小帅,你更看好哪一个?
一支简称“钢七连”的部队,总共不过百余人,却诞生过数十位“兵王”,出过三任师级干部,创造过二十多年无重大失误的军中神话。一块连队门口快被摸掉漆的“优秀连队”牌,是无数年轻士兵拼命流汗、熬夜加餐的见证。如果说,一年能有一半新兵被挑走补其它连队,别笑,这一连队的“内卷”程度,比高考都狠。在这样一锅“狼多肉少”的大杂烩里,一个叫许三多的“愣头青”和一个叫马小帅的“军二代”,谁能出头?难道真的是“靠爸爸比拼命更香”吗?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两位钢七连最具代表性的对照组,等你看完,保准有话想说。
所谓部队出英雄,也出分歧。钢七连的“王者路”到底是谁的?老班长们酒后拍桌子,“拼的就是狠和命”;新入伍的军校生微微一笑:“背景开路,未来可期。”这个连队里,一个是“老百姓儿子”许三多,壮小伙一个,一开始连跑步都掉队,干啥都慢半拍,被队友们私下嘲笑“许耗子”;另外一个就是“读过书、门路广”的马小帅,身板单薄,但论理论和执行力,在钢七连里几乎无人能及。两人一路同台比拼,谁高谁低?明面上的几次“大考”早就让看热闹的士兵们握紧小板凳,人人心里都有杆秤。但,“谁才是榜样”的问题,钢七连内部到现在也没个统一答案。
翻旧账是有必要的。许三多刚进部队,哪有一丝兵的模样?起初在草原五班,被嫌弃是“拖油瓶”,他的人生几乎在被动和被否定中度过。但有朝一日,命运扔来一个“修路任务”的皮球,许三多咬牙顶着,靠着死磕和不服输拿下了王庆瑞团长的认可,直接调进“梦寐以求”的钢七连。可这才是“魔鬼”真正的开始。晕车体能差被骂,枪法烂天天挂倒数,差点被高城连长“退货”。要不是史今班长接纳,许三多真就只能留在“边缘小卒”的行列。但时间最公平。半年苦练,换来一次大演习,他一把“擒获”敌方A大队中队长袁朗,硬生生把“许废物”打造成了“许兵王”。老兵们敬他三分,连被当成对外代表拉去选拔赛——许三多,不再是那个谁都能欺负的小透明了。
看到许三多成长,连队里的老兵一个劲地说“咱这真是练出来的好种子”。可你以为每个人都得这样爬格子?再看看马小帅,他自打部队进门那一刻起,气息就不一样。别看脸皮白净,可实战中执行力极强。军校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说白了就是晋升绿灯,更别提他不动声色显露出来的“背景资源”——有师级干部眼中的光环加持。即便A大队选拔时没赢许三多,后面调营还直接顺着高城去了师属侦察营,一路“绿灯”,官帽稳稳地先抢了个头。连里的小年轻们都私聊:“马哥真是天生的军官命咱只能望尘莫及。”
激烈角逐的余温刚过,骤然间连队一切看似恢复了平静。许三多持续低调训练,拿了好几次“小红花”,但晋升依旧遥遥无期;钢七连换了新连长,老班长史今转向教官岗位,干活越来越流程化,表面歌舞升平,背后却有“努力无用论”开始发酵。有人说许三多那套“头拱地”的苦干模式过时,终归拼不过学历和后台。队友们碰到新兵时常常叮咛“不管你多拼命,没学历顶多混个班长”。士兵微信群里流传着一个段子:马小帅每次晋升靠的是脑子、背景和证书,许三多靠的是汗水和时间,最后都是“一桶水倒进功劳簿,混个班长、带个排就终老”。这种嘀咕让苦拼的小兵心里开始打鼓。当今部队,拼到底靠一时间士气有点低迷,“心有不甘”的阴影实实在在地印在钢七连的每个人心头。
剧情的转折点总是出人意料。某年夏天,部队接到紧急任务,队里按照惯例要推举几位骨干参加高难度侦察集训。这是“升官发财”的黄金跳板,本以为马小帅凭着学历和背景轻松入选,却生生被许三多顶了下来。原来上级这次破天荒要“底层代表”,优先考虑苦功夫过硬的人。许三多自告奋勇,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带队完成不可能的夜间穿插任务,连队领导眼前一亮。消息传到军区青年会,还点名表扬了他。马小帅反倒因为太“学院派”,被认为纸上谈兵多于实战。全连一边倒盛赞“许三多才是真正能打仗的兵”。那晚,连长在班务会上感慨:“你看书再多,不吃苦,最后真顶不上阵还是白搭。”
气氛这才紧张起来,连里两大派彻底撕裂——一帮新兵暗喊“考证等于成功”,另一拨老兵就指着许三多的背影拍胸口:“老实人出头才叫真本事!”从前埋下的“到底拼什么上位”,这会爆成了新一轮大争论。许三多用“干”的思路实现逆袭,马小帅被教育优越感摁在地上揉搓,一下子天平又回到了“汗水至上”的位置。历史越是复杂,命运反转也越带劲。
风头过去,钢七连表面又恢复了安宁。可危机其实在悄悄酝酿:连队新换的领导秉持严格晋升制度,学历、年龄、岗位审查三重门槛全部落地。许三多虽然凭借技能有过高光时刻,但受限于“草根出身”,没有军校文凭,理论考试频频吃亏。更麻烦的是,部队要求干部队伍年轻化,本科以下的直接“止步排长岗”。马小帅虽刚被喷“纸上谈兵”,但凭着军校背景和与上级良好关系,很快恢复了元气。升职名单一发布,新晋的考官里就有马小帅的名字,连忙帮着修订新的晋升政策——理论成绩权重提高。钢七连内部,你争我抢,老士兵抱怨“咱干一辈子到头来就图个一身伤病和无数罚站”,而新兵则在琢磨“赶紧攒证书,考学充电,光苦干没戏”。两路人马分歧越来越大,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个顶个的拧巴。和解无望,信心打折,真正的低谷才慢慢拉开帷幕。
自打有了“学历歧视”和“拼爹论”,钢七连这锅军味大汤就越熬越稠。你说许三多拼命练兵、流血流汗,像极了老祖宗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真成了兵王,有用吗?没学历限制你晋升,出身普通带给你天花板,最后还得听新来的“小少尉”发号施令。别说什么“公平公正”,制度牌一出,“拼命三郎”的出路一下就窄了。反过来看看马小帅,军校粉笔字写得格外精神,家庭队友加持,晋升跟刷步数一样简单。真要比“前途”,当然后者“前途似锦”,但你总觉得哪里不对味。“拼爹”这事,嘴上说得不好听,实际却横行无阻。不如咱直接换个角度:下次部队提干名单出来,是不是干脆只看学历和关系算了?辛辛苦苦练兵十年,最后倒成了“拿证比赛”,敢情奋斗只是陪跑的注脚。夸一句,那是:“有未来、靠背景,累死许三多,肥了马小帅。”这段军旅传奇,故事讲完,讽刺味不言而喻。
要说真正的“前途”,到底是苦干实干出成绩的许三多更有希望,还是家里有点门路、学历又高的马小帅遥遥领先?头拱地练命的拼命三郎,成了体系里的螺丝钉;满身“金光”的军校兵,却能一路升官加薪。这难道是能力和努力真的拼不过一纸文凭和家底?你是支持“有背景有学问才是出路”,还是相信“点滴努力总有回报”?热烈欢迎你留言发言聊一聊——你怎么看待如今这种“只拼证书与关系,却难见底层逆袭”的现象?你觉得钢七连还需要许三多这样能干苦活的人吗?